網路與傳統媒體 哪個「肥皂箱」好?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示意圖。(圖/Ernst Moeksis, flickr CC License)

文/胡泳(新新聞)

網路不平等性的發現讓很多人對網路「觀念市場」的作用產生懷疑。每個人都可以站上「肥皂箱」演講,但有沒有人聽是另外一回事。網路真的不如單向的大眾媒體嗎?

網上的「觀念市場」(marketplace ofideas)到底會如何發展?這是一個十分有爭議的問題。

對網路公共領域的批評來自幾個方面。有人指出,在網路的爆炸成長中獲得注意力,將與在大眾媒體語境下一樣困難。因此,如同大眾媒體,金錢最終也會決定誰能在網上被聽到。

這讓人想起女性主義法學家麥金農(Catharine A. Mackinnon)對「觀念市場」隱喻的猛烈抨擊:「市場只會回報有權勢的人,他們的觀點因而被樹為真理。」

有人擔心個人從定制化的視窗中觀看世界,政治話語與行動因此喪失了共同的基礎,而這種碎片化最終會導致群體極化。

所謂群體極化,指的是社會群體並不試圖爭辯、讓人信服或是參與公共思考,而是簡單化地表達一些聲稱。這些聲稱不是出於說服他人的意願,而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歸屬與認同。

結果是,人們停留在各自的陣營中,因為缺乏各自信念理由的交流溝通,人們開始把不同於己的陣營視為異類。群體極化也可以視為市場失靈的一種表現,它會導致誤傳,以及有意傳播的假資訊在「觀念市場」上的繁盛。

還有人從分析網路特性中發現,只有少數網站被大量連結,網路在複製大眾媒體的模式,雖然增加了更多的聲音,但在結構上並沒有帶來什麼真正的變化。此種觀點被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表達得最為清楚:「我們的網路圖繪計畫最引人入勝的結果是,網上完全缺少民主、公平與平等的價值。」

所以,我們要回答一個問題:網際網路是否過於混亂或者過於集中,以至於在對話上很難比大眾媒體做得更好?網路拓撲學顯示了「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冊子作者」、或每個人都可以站上「肥皂箱」演講是虛幻的想法,因為你固然可以講,但有沒有人聽是另外一回事。

網路不平等性的發現,確實讓很多人對網路「觀念市場」的作用產生懷疑,但必須指出,懷疑者使用了錯誤的比較基礎。在複雜、大型的民主政體中,從來就不可能每個人都可以說話,而每個人又能被聽到。拿來比較的基礎應該是傳統大眾媒體的單向結構。

如果說網路「觀念市場」能吸納更多的觀點、顛覆少數人的話語霸權,並能夠提供難以收買的意見平台,那麼我們就可以說,它在結構上對大眾媒體主導的「觀念市場」有優越性。...(更多文章請見1471期《新新聞》,或參考新新聞官網

即時掌握更多重大新聞,請按讚追蹤【三立新聞】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setnews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