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取消三國 第一線教師憂:成語典故從哪學

記者簡若羽/台北報導

108新課綱去年8月上路,當時歷史科目因內容縮減中國史引起討論。近日國中小陸續開學,有歷史老師拿到課本後反映,中國史部分有關三國、安史之亂等等重要事件都被刪減,尤其三國涵蓋許多成語典故,若刪除不僅影響學生學習時邏輯思維的建立,更可能失去培養文化素養的機會。教育部長潘文忠回應表示,歷史課綱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問題,而是以培養未來公民素養為目標,在內容中強化各區域間的互動與關聯性,幫助孩子在國際趨勢下由近而遠、真正地認識台灣。

▲ 國中歷史刪減三國等內容,引發第一線教師擔憂。(上課示意圖/教育部提供)

明湖國中歷史老師曹若梅指出,國中歷史課本內容不僅沒有三國,其他像是西漢變東漢,中間的王莽竄漢;唐朝由盛轉衰變五代十國,期間關鍵的安史之亂也都被拿掉。另外,課本裡的標題為中國與東亞,把下學期內容挪到上學期,自然擠壓原有的,又加上多介紹日本、明朝唐朝對外聯絡部分,以至於重要的、涵蓋許多成語典故的三國以及一代女王武則天都未能提及。

曹若梅說,把歷史重要事件取消,學生學習時很難連貫,邏輯思維無法建立。她指出,學歷史需要有時間軸,文本內容須涵蓋完整人事物,這樣的修改恐使課本殘缺不全,並將問題延伸到高中,因為高中課本是把中國、朝鮮與日本並列,若學生國中時無法掌握全面,高中很難系統化學習,恐導致將來文化素養不夠,甚至觀念也是七零八落。

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教科書發展中心主任楊國揚說,現行國中使用的歷史教科書,是按108新課綱進行編寫,內容有所調整,並非新課綱直接規範寫與不寫,而是根據教學節數、學習內容等課綱脈絡重新調配,故不能直接拿來與九年一貫所使用的教科書相比,不過會再針對內容調整部分進一步了解。

教育部長潘文忠強調,歷史課綱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問題,而是著重引導孩子,在國際趨勢下由近而遠真正地認識台灣。潘文忠說明,108課綱的修訂以培養學生素養為導向,社會科更是以培養未來公民素養為目標,由此概念進行規劃,歷史部分,國中階段以通史為主,高中則以主題方式進行設計。過去歷史有台灣史、中國史、西洋史,分域相當明確,但現今國際間互動密切,因此,課綱強調各區域之間的關聯性,可幫助學生學習過程中,及早掌握對問題的理解、探索與解決能力。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