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制度超難?對應現代學歷 「秀才」竟才高中生

新奇中心/綜合報導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時期一種極其重要的選官制度,尤其對於寒門出身的學子而言,這可能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不過若把古代的「秀才、舉人、貢士、進士」換成現代教育,又會是什麼學歷呢?

▲古代科舉考試對於寒門出身的學子而言,這可能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古代所說的「秀才」,是指通過縣試的學子,相比舉人和進士,這個學歷是最低的,也被稱作科舉考試的「基本門檻」,只有通過縣試的人,才有資格說自己是秀才,如果放到今天,古代的秀才學歷大約與高中生差不多,最多是一個專科學歷。

與秀才相比,「舉人」所代表的學歷就相對高出了許多,他是通過縣試、鄉試的人才能獲得的一個稱謂,比秀才的「含金量」高出許多。而古代的「鄉」絕不是現在的「鄉鎮」是大於縣的省市單位。

據相關數據統計,鄉試的程度就如同現在台灣前三名國立大學招生,它代表的是一個優質本科大學的學歷,也就是說,通過鄉試而獲得舉人頭銜的人,如果到了今天,他們大約就是國立大學畢業或是碩士學歷。

而古代所謂的「會試」,也就是通過縣試和鄉試的學子才能參加的考試。通常,這個考試的難度也是所有科舉考試中最難的一項,對於眾多學子來說也是最難通過的一項。而通過會試的舉人,被稱之為「貢士」,他們也是即將參加殿試的學子;貢士相當於現在的博士學位,可以說貢士已經是當時最高的學歷,但與博士學歷相比,貢士頭銜的獲得難度更大一些。

最後,也到了天下學子最為重要的關頭,那便是「殿試」,也就是皇帝親自選拔自己的官員。這個階段,皇帝也只是為了驗證一下參加殿試之人的真才實學,其次考驗一下他們的大局觀,最後排出個前三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進士」。

其實,殿試相比較於其他考試難度而言是非常小的,但客觀來說,殿試的難度又是難以琢磨的。殿試的結果,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此時所考驗的不僅僅是學歷,更多的則是為人處事的能力。如果把「進士」當做現代教育之中,它的價值幾乎等同於進入中科院的教授。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