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上餐廳只放「一碇銀子」 為何不會被攔?超闊真相曝光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大部分民眾或多或少都有看過古裝劇,劇中經常出現「上館子」吃飯的橋段,也就像現在到餐廳消費一樣,但古代可沒有結帳明細,幾乎都是靠店員打算盤收錢,那麼問題就來了,古裝劇中男女主角吃完飯常常只留下一碇銀子就走人,那飯錢到底夠不夠呢?為何店員都不會攔人?其實真相就和白銀的價值有關。

▲古代大俠吃飽飯,經常只丟下一碇銀子就走人。(圖/翻攝自微博)

據《搜狐新聞》報導,中國古代社會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銀子流通,但是在民間並沒有大規模的普及,只到明清時期,西方人開始在國際間展開交流,銀子才從墨西哥、菲律賓等地,透過貿易流入中國市場,逐漸變成百姓們可以用來交易的貨幣。

可是古時候朝代動盪不安,貨幣體系相當不穩定,白銀自明朝末期一直到民國,經濟地位一直相當重要,但在明朝前,銀子一直被當成一件奢侈品。據歷史記載,銅錢和白銀之間,有一定的兌換比例,一貫銅錢大概能換得一兩銀子,而一貫就相當於一千枚銅錢,是許多百姓不吃不喝好幾年才可能賺的到的數目。

▲白銀在古代可換一貫銅錢。(圖/翻攝自微博)

參考《水滸傳》的內文,裏頭寫道一名賣水果的男子稱,「賺三五十錢,養活老爹」,代表在古時候的社會裡,一天賺幾十枚銅錢就足以應付生活開銷;另外,宋仁宗時期,詩人孫復曾向當官的范仲淹請求資助,表示「老母無以養,若日得百錢,則甘旨足矣」,顯現一人平均只要50文錢就能過日子,和《水滸傳》裏頭的開銷相互呼應

除此之外,曹雪芹的《紅樓夢》中,同樣也描述到銀子的珍貴性,賈府為首的賈母和王夫人,每個月能拿20兩銀子的俸祿,過上奢侈無比的生活,而庶出的子女探春和賈環一個月卻只有二兩銀子,只多大丫鬟們一兩銀子,可以看出銀子得來不易。

▲古人若用銀子結帳,就會被視為有錢人。(圖/翻攝自微博)

因此古代若有餐廳的店員,看到有客人願意掏出銀子付錢,就會認為對方身分特殊、非常有錢,不敢怠慢,而一兩銀子的價值已經夠付好幾頓飯錢、酒錢了,所以也沒有錢不夠的問題,客人當然可以直接放下銀子就走人。

加入 @setn 好友

【怎能不愛車】新世代BMW X2雙車型試駕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