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孟母!開安親班避ADHD兒遭歧視 成就博士高材生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孟母三遷精神現代版!今年攻讀博士班6年級的鄭同學,從國小就因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導致學習效率低落,原本「名列前茅」的成績反變「一落千丈」。在確診ADHD後,鄭同學使用藥物治療,只是當時一天得服用3次短效藥,多靠學校老師、同學提醒。

而本身從事醫療工作的鄭媽媽,因看到兒子國中時曾被老師不理性的言語歧視,除多次與校方溝通、詢問兒子轉學意願外、更辭職開設安親班決定就近照顧、輔導課業,堪稱「現代孟母」。在家庭、校園、醫療三者搭配下,鄭同學不但克服注意力不集中的障礙,更以成績優異考上建中,知名大學。

只是,這麼快就能接受孩子的不同、照顧這麼多年難道不辛苦?鄭媽媽感性的說「怎樣都是自己的孩子」,也許是自己曾有物理治療背景,知道孩子有ADHD後,知道越晚治療影響越大,所以她很快就調整心態勇敢面對。看到孩子狀況穩定、更在學業上有優越成績,她感到很欣慰。

▲克服ADHD並就讀博士班的鄭同學(右),送花給長期治療他的高醫師,表達感謝。(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在情緒變得更穩定下,鄭同學相關用藥也變少,現在更在陽明大學博士班深造,並進行有關ADHD的人工智慧研究,希望幫助像他一樣的患者逆轉人生。同時,他也在活動上送上花與擁抱,給他生命中重要的兩位女性-媽媽跟高醫師,場面感人。

▲鄭同學(右)擁抱媽媽,感謝一直以來對他的照顧。(圖/記者簡浩正攝影)

收治鄭同學的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高淑芬表示,據國內全國性調查指出,台灣學齡兒童及青少年達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診斷標準比例高達8.7%,約22萬人口;然而,對比健保資料庫針對9至13歲學童之統計數字,盛行率僅2.44%,落差不小,研判實際患者數為就診人數3倍,換句話說,國內ADHD患者就醫率僅3分之1。

高淑芬說,ADHD並非無藥可醫,從1995年以來,ADHD藥物已被臨床驗證可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然而,還需父母願意接受孩子是腦部發育出了問題,許多行為「並非故意」,且同步需要學校提供社交訓練、補救資源,即「醫療、學校、家庭」都顧到,才能讓患者學習時的照護更全面。

她說,像鄭同學能靠三方合作成功的案例,在她30年的臨床門診中雖非少見,但仍有不少的ADHD學童未進入就醫體。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患者治療4至6個月就因療效不彰、副作用而中斷;臨床統計,若無接受穩定治療,約60%患者症狀將延續至成年,對認知學習、人際相處、職場表現等有重大影響。美國研究也發現,ADHD學童若無妥善治療,後續造成就醫、教育費、犯罪、生產力低落等社會成本,一年逾50億美元。

高淑芬指出,目前ADHD治療上,最常見藥物為中樞神經興奮劑(MPH),其中又可分為速效與緩釋2種劑型,速效劑型藥效僅能維持3至4小時,讓學童在校用藥順從性降低,緩釋劑型藥物起始作用時間慢,消退時間也慢;目前則有結合速效與緩釋優勢的全新劑型出現,使用後2小時濃度可在體內達到最高,藥效並長達8至12小時,符合台灣學生一早考試需要專心、晚上可能還要補習等作息。不過她也提醒,使用藥物治療ADHD前,父母應醫師充分討論,來選擇最符合學童需求的處方。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