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昔日有「三罐王」美名 鳳梨罐頭曾年出口逾410萬箱

記者張峻棟、邱紹揚、王子瑜/綜合報導

台灣過去曾有「三罐王」美名,罐是罐頭的罐,也就是鳳梨、蘑菇與蘆筍,不過聚焦鳳梨產業,從栽植到製作成「鳳梨罐頭」,最輝煌時期曾年出口超過410萬箱;不過細究當年能進入鳳梨工廠上班的人,9成都是家庭裡的女性,而在產線上,因為纖維粗大,會被汰除的「鳳梨芯」,竟會是當年孩童最熱愛的零嘴之一。

▲「鳳梨罐頭」最輝煌時期曾年出口超過410萬箱。

開罐器一下又一下,在罐面上切出缺口,掀開罐蓋,罐頭裡用糖水浸泡的就是鳳梨切片,這個開罐聲搭配這股酸甜氣味,是不少人最有記憶點的滋味,懂吃當然更要明白,鳳梨罐頭是如何生產出來的。

影片旁白:「先切頭切尾,去皮去核心,接著再切成圓片,放入鐵罐內。」

動畫呈現鳳梨罐頭製程,其中鳳梨該如何切片,在當年更是一門學問。

▲高雄大樹區的「臺灣鳳梨工廠」介紹台灣各個時期的鳳梨產業樣貌。

影片旁白:「最高級宴客全圓形切片,次一級宴客用螺旋狀切片,自家用的二等分切片,很便宜的四等分切片,以及最廉價的鳳梨切塊。」

這是高雄大樹區的「臺灣鳳梨工廠」,館內鉅細靡遺介紹台灣在各個時期的鳳梨產業樣貌,包括日治開拓初期、二次大戰壯大外銷階段,以及戰後世界龍頭,直到80年代後衰退。

▲鳳梨工廠中工作的員工大多為女性。(圖/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提供)

這樣說您可能很難想像,我們找到當年鳳梨工廠的「盛況」來做描述,員工標準的白色制服,搭配切得剛剛好又擺得整齊的鳳梨切片,在生產線全線開啟的狀態,聚焦其中這一群,123456,直到全部數完,確認這一群工人有20人,以此推算,整間工廠要超過上百名員工,不是不可能。

高雄文化局文創基金專員周于暄:「就是在鳳梨罐頭工廠工作的人,性別大概都是女生的占比,大概9成左右都是女孩子。」

不要小看女性的實力,特別在鳳梨產業,當年要廣告要外銷,來看看宣傳照,手拿鳳梨,或者手拿罐頭,這款標配姿勢,搭配含情脈脈,盯著鳳梨罐頭的那個眼神,宣傳照全都是女性擔綱上陣,鳳梨「旺來」就是台灣的黃金傳奇之一,因為巔峰時期,還曾一年出口410萬箱,穩坐世界冠軍。

▲鳳梨罐頭宣傳照全都是女性擔綱上陣。(圖/外交部提供)

高雄文化局文創基金專員周于暄:「當時全台灣種植鳳梨的面積,有達到1萬7000多公頃,那做成鳳梨罐頭外銷的部分是達到410萬箱,然後產值是創造了4億3000萬美金,所以當時台灣是1970年代的時候,台灣是全世界出口最多鳳梨罐頭的國家。」

鳳梨罐頭產出,當年就連貼在罐身上的標籤,也大膽使用鮮豔的顏色,鳳梨不只果肉能吃,不要小看鳳梨葉。

導覽員:「這個就是我們的鳳梨的纖維,鳳梨纖維就是以前,台灣有曾經在日本時代用特別來做衣服。」

葉子能採出纖維,還能進一步做成紙張,不過被鳳梨罐頭淘汰的鳳梨芯,卻是當年孩童最愛的零嘴之一。

高雄文化局文創基金專員周于暄:「因為以前鳳梨的纖維比較粗,你要做鳳梨罐頭,必須要把最粗的部分鳳梨心給去掉,那那個鳳梨心是不會丟掉的,他們會做成一種零嘴,叫做『鳳梨芯』。」

出口賺外匯的鳳梨罐頭,其實當年在國內並不是家家戶戶都買得起。

▲台灣鳳梨公司鳳山廠房有個矗立在廠區裡的「大鳳梨」。(圖/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高雄文化局文創基金專員周于暄:「唯一有辦法看到鳳梨罐頭的機會,通常都是說有生病,人家提著鳳梨罐頭來探病,然後甚至是有一種說法是說,他生病了,然後看到人家提鳳梨罐頭來探病的話,整個病都感覺好了一半。」

台灣的鳳梨史,其中讓人最有共鳴的一幕在高雄,因為台灣鳳梨公司鳳山廠房,堪稱當年東南亞最大,那一顆曾經矗立在廠區裡的「大鳳梨」,更是遊客抵達高雄最醒目的指標,隨著巨型鳳梨水塔拆除,鳳梨加工產業就不再如以往,當年的鳳梨、洋菇、與蘆薈,並稱「三罐王」的輝煌時期,都成為過去。(黃資真整理)

三立新聞台 加入 @setn 好友 #中國禁台灣產品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