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建一開講/古人也瘋養金魚 丁觀鵬〈太平春市〉藏奧妙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邱建一(藝術史學者、新月藝文負責人)

在清代有句有趣的順口溜用來形容暴發戶:「樹小、牆新、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這句話形容總管紫禁城內務的「內務府」是個油水挺多的單位,經手三分肥,到最後個個都成了暴發戶。人一有錢之後就開始蓋豪宅,但房子是簇新的,所以外牆都粉刷雪白,而圍牆內的院子新種的樹還來不及長大,至於屋子裡的陳設由於不懂得書畫藝術,所以張掛在牆上的畫作嶄新一點都不美。

▲丁觀鵬〈太平春市〉(清代),國立故宮博物院。(圖/邱建一攝影)

與那句樹小牆新相對應的,還有另一句順口溜「天棚、魚缸、胖丫頭」,用來形容累世科考、五世家業的書香世家。而這句話裡的天棚指的是庭院的樹蓊鬱到像個天棚,胖丫頭是說這樣的家庭當然不會虐待下人,而魚缸專指用來養觀賞魚的大水缸。古代在家裡要養觀賞魚可不是件輕鬆事,得一天飼養、三天換水、五天刷缸,沒那個閒工夫是不可能的,只有閒閒沒事幹的文青才有這個閒情逸致養觀賞魚。

明代的《硃砂魚譜》是第一篇養魚專著

明代有個出身江蘇崑山書香世家的書畫家張謙德(1577-1643),據說他從小就聰慧過人文采洋溢,屬於神童等級,小小年紀就寫了長達二百卷的《名山藏》,被當時的人讚譽為能和漢代大文豪司馬相如、楊雄等人相比美的史詩級人物。張謙德在十歲時,就把自己改名為張丑,從此之後他就以張丑之名行走江湖。

張丑與他的父親張應文一樣,在地都小有名氣,但也都不去考科舉考試,最後都選擇當個優游人生的文藝青年。雖然我們不太知道張丑家族真正的底氣,但從父子兩代都可以如此過著快樂生活可以推測,張家在崑山應該有點財力,大概是屬於祖上積德家有恆產的地主階級。

明代晚期江南地區的文人生活圈相對是安逸富足的,張丑就在這樣的環境裡成長,他和他的父親都搞藝術收藏,在見多識廣之後還寫了一本書《清河書畫舫》,裡面記載了張家自己的收藏,以及友達圈收藏的各種紀錄,這本書一直到今天都還是研究藝術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而張丑最具有特色的著作,是他在18歲就寫了一篇有關插花的名作《瓶花譜》。說到花藝現今可能大多人都會直覺認為這是女生才會幹的事情,但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其實在古代插花一直都是男人的事。大約從宋代開始,文人的休閒生活有「四事」之稱,這四件事是「焚香、點茶、掛畫、插花」,身為優雅的文青,種花、養花、賞花、插花一直都是展現生活品味的主要項目。

不到一年,才剛搞完插花不久之後,19歲的張丑又寫了《硃砂魚譜》,這是古代觀賞魚養殖的第一篇專著。

「硃砂魚」,就是觀賞用的金魚。當然,養金魚並不是明代特有,根據史料記載,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開始有人在野溪湖泊中撈捕因為黑色素退化,導致鱗片帶有紅橘色耀眼光芒的野生鯽魚,放養在自家池塘中欣賞。但此時的養殖金魚還談不上選種育種這麼專業,頂多只算是養群漂亮的魚,擺在池塘裡好看而已。

現代的金魚經過專家選種育種繁殖後,據說已經有300多個品種。這些魚的祖先來自野生的鯽魚,但在馴養之後開始產生巨大的變化,除了全身耀眼的金色鱗片之外,凸眼、雙鰭等等也是牠的主要特徵。而這種變化據說在宋代就已經開始出現,南宋高宗就曾在杭州皇宮中特別挖個專養金魚的魚池以供欣賞,為了這個魚池,高宗皇帝還廣徵天下名魚,另聘請專人培育,因此而誕生了第一批的宮廷觀賞魚寵物。

金魚不是養池塘裡 而是用盆養缸養

明清兩代在家中養殖金魚的風氣大盛,稍微有點錢的人家,無不在家中庭院裡原本用來防火蓄水之用的大水缸裡蓄養金魚。自明代的張丑之後,各種有關金魚的論述層出不窮,但可能是為了方便觀賞,所以大多不使用「池養」,而是採用「缸養」的方式。清代《金魚圖譜》描述:

「池畜之魚,其類固易養,但魚近土則色不鮮紅,故以缸畜為妙。缸以古砂缸為上,磁(瓷)缸次之。缸宜底尖口大者,埋其底於土中。一缸只可畜五六尾…。」

而張丑本人也是推崇缸養的,而且明白地說到養魚用的魚缸可用白瓷缸或是紫砂缸,但使用銅製大水缸則更佳:

「硃砂魚,獨盛于吳中。此種最宜盆蓄,極為鑒賞家所珍。大凡蓄硃砂魚缸以磁州所燒白者為第一,杭州宜興所燒者亦可用,終是色澤不佳。余常見好事者家用一古銅缸蓄魚數頭,其大可容二石,制極古樸,青綠四裹。古人不知何用,今取以蓄硃砂魚亦似所得。」

除了常規養魚用的各種魚缸之外,在賞魚時還有特製的小型「魚盆」。這大概是因為大水缸搬動不易,而要想在屋內書齋單獨賞魚時,只好把魚從缸裡撈出來,放置於易於搬動魚盆中觀賞。

魚盆的記載在北宋就已經出現了,史料描述北宋徽宗就有一只用白玉雕製的魚盆,專門用來觀賞金魚。但可惜的是,宋徽宗的魚盆已經失傳,但我們因此很確定知道宋代就已經有了魚盆。

▲國立故宮博物院展出清初畫家丁觀鵬的名作〈太平春市〉。(圖/邱建一攝影)

畫家筆下的賣金魚小販

國立故宮博物院(以下簡稱台北故宮或故宮)現在正在展出清代初期的宮廷畫家丁觀鵬(生卒年不詳)一件小有名氣,而且很受觀眾喜歡的長卷作品〈太平春市〉,裡面就有看到街頭小販在販賣金魚,以及賞魚用的魚盆的景象。

說到丁觀鵬這位畫家,他在清代可是一等一的繪畫能手,而且曾向郎世寧學習西洋畫。他在雍正四(1726)奉召與弟弟丁觀鶴一起入值「南薰殿」,成為宮廷畫家。後來到了乾隆六年(1741)又高升為清代最高等級的「一等畫畫人」,《內務府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

「司庫白玉秀來說,太監高玉傳旨,畫院處畫畫人等次,金昆、孫祜、丁觀鵬、張雨森、余省、周鯤等六人一等,每月給食錢錢糧八兩,公費銀三兩。」

在清宮中丁觀鵬專門繪製人物畫,也兼畫配景的山水、屋宇界畫,由於畫工精巧細密,敷色濃豔又不失清雅,所以很受皇室喜好。一直到今天,丁觀鵬的作品都還很受普羅大眾的歡迎。

〈太平春市〉是丁觀鵬的傑作之一,他以長卷展現出新年開春之後,村里民眾扶老偕幼在逛街的景象,由於人潮聚集,因此街頭小販雲集,有各式各樣的流動攤販販售各種玩具、吃食,還有說書、戲曲演出,畫面中也可以看到煙火攤、茶食攤、點心攤,以及正在賣燈籠給小朋友的小販。燈籠的出現也間接證實,作品名稱所說的「春市」,很有可能就是正月十五過元宵節的景象。

在畫面的左邊下方,丁觀鵬畫了一組人物,這是個賣金魚的小攤販。小販用扁擔挑著等待販售的金魚,在木製的大盆子裡是正在游泳的金魚,分為紅、白、黑三色總計15尾。

同時這個小販也賣賞魚用的各式魚盆,就放在右邊竹簍子上等待販賣,這些魚盆清一色都是口小肚大呈矮胖狀的小圓罈狀,唯一的差別是每個魚盆的裝飾不同,有素面的、也有呈直線瓜稜紋裝飾的。前方三個魚盆看起來比較高價,因為都有彩繪,其中兩個畫的是看似梅花或杏花的折枝花卉,中間的魚盆畫的是金魚,一隻正在游泳的紅色金魚。

賣金魚的攤子右方有個穿戴整齊的小孩,伸手指著小販手中用網袋提的一個魚盆,而小販頭轉過來正在與這小孩對話。看樣子這個小孩已經選定了他所想要的魚盆,現在欠的就是金魚了,所以小販正準備撈魚給這個小主顧,這是個賀成交的畫面。

丁觀鵬〈太平春市〉是一件很寫實的作品,畫面中的每個攤販,都是在那個時代逛街肆時會看到的景象。從攤販賣金魚來看,明清兩代果然很流行養金魚當寵物,在這件作品裡展現無遺。而且印證史料,文字記載也是這樣描述當時養觀賞金魚盛況的。

證圖知史,有時候一件在博物館的藝術品,不只是審美對象而已,這些作品常常在細節裡透漏出那個已經逝去時代的真實樣貌,丁觀鵬〈太平春市〉就是這樣的一件作品。最好的是台北故宮正在展出,每個人現在都可以看到賣金魚小販的原貌。走訪故宮,寓教於樂,這不是很棒的一件事嗎?

▲藝術史學者邱建一

※本文章獲邱建一先生授權刊登,請勿任意轉載。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37死囚拚生路 死刑存廢憲法法庭今言詞辯論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