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指定倖存者:危機中政府、記者為國安如何取捨內容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特稿/記者花芸曦

美國影集《指定倖存者》邁入第三季,而在亞洲,韓國也於2019年翻拍成亞洲文化版本的《指定倖存者》,男主角由《大長今》中飾演閔大人的池珍熙出演,劇情則是韓國議會堂發生恐攻事件,現任總統與重要部長及官員全不幸身亡,由位階最低的環境部長朴武振(池珍熙飾)擔任代理總統,而過程中為了找出恐攻嫌犯,韓國總統府青瓦台每天召開記者會,由發言人報告最新進度,而劇中,如果有已經發生,但尚未公開,卻被記者掌握到的線索,發言人一律都會以「國家安全」為由,要求媒體「報導需自律」,或者脫口說出「為了國家安全,請勿做臆測報導」、「這是在考驗韓國媒體的格調」云云,當然現實生活中,並不會這麼理想,而民主國家媒體若在危機中「為了國家安全,報導如何取捨內容?」

▲指定倖存者中,韓國發生恐攻事件,媒體為國安被控制報導。(圖/翻攝自netflix)

雖然《指定倖存者》是2年前的影集,但在近期的COVID-19疫情中,卻有著既視感,疫情等同於國家危機,而對比台灣,指揮中心也於每天下午兩點開設記者會,政府的三級警戒,也會隨著情況「滾動式調整」,起初民眾配合在家防疫,但時間一拉長,有些許民眾無法忍受在家、不與人接觸,開始走到戶外。

▲疫苗施打率得普及化,才能有效控制疫情。(圖/資料照)

另一方面,疫苗施打的推動,若是施打率普及,也能有效控制疫情,但是傳出零星個案施打疫苗之後身亡的案例,目前「疫苗接種與猝死關聯尚無定論」,但疫苗施打普及才會有效降低確診及病例擴大,因此「為了國家安全」,在不少媒體的文章後頭,也會帶上「疫苗接種與猝死關聯尚無定論」的類似警語,但作為媒體工作者,在報導事實之前,有人情味的內容,遠比冷冰冰的數字,能讓大眾有感,該如何取捨,也是媒體工作者的兩難。

▲指揮中心每天下午召開記者會,說明疫情狀況,也會針對假消息說明。(圖/指揮中心提供)

在公衛角度上,「疫苗接種與猝死關聯尚無定論」的確是事實,美國(USA)免疫學專家安東尼弗契(Anthony Fauci)也表示,「要使全球情況恢復正常,疫苗的施打量將需要覆蓋全世界70%至85%的人口。」施打疫苗確實是勢在必行。衛福部長陳時中則解釋這樣的現象是,這段期間接種疫苗後的死亡個案之所以偏高,主要是從最高齡的族群開始接種,這個年齡層死亡背景值相對高,有時候不見得和疫苗有關,但都會引發社會擔憂,造成疫苗注射猶疑,狀況都起起伏伏。

▲在媒體報導上,都須註明「疫苗接種與猝死關聯尚無定論」。(圖/google搜尋結果)

對於公衛專家來說,死亡人數、死亡率、接種率、普及率都只是冷冰冰的數字,但下沉到人際之間、家族之間、親屬之間,都是長年情感的堆疊,更別說在急診室內,哭喊不捨長者離世的痛心,看在大眾眼裡多少都會感到憂心,而這些在接種疫苗後,恰巧發生死亡事件的家屬心中,難免會有「歸因理論」,而遵照「為了國家安全」放上「警語」的媒體們,真的能改變大眾的自主「歸因」嗎?而「為了國家」的媒體們,報導還能自由嗎?

註:歸因理論是關於判斷和解釋他人或自己的行為結果的原因的一種動機理論。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