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恐怖!小心開車的你不是你,心理師揭發「怒路族」真面目。這16種人有危險。(圖/資料照)
三峽北大國小校門口的衝撞車禍令人觸目驚心、心碎不捨。心理師林萃芬揭發「怒路族」開車真的很危險,一不順心,脾氣就牙起來,簡直就像另一人。有研究發現,氣溫越高、濕度越重,暴力傾向越高,也難怪夏日路怒事件特別多。同時警告這16種人開車很危險,根本就是不知不覺中用「潛意識」在開車。

▲恐怖!小心開車的你不是你,心理師揭發「怒路族」真面目。這16種人有危險。(圖/資料照)
「小心開車的你不是你」 心理師林萃芬揭發「怒路族」真面目
心理師林萃芬分析,有些人平常人設穩重,但一上駕駛座卻橫衝直撞,反過來說,也有人平常人設強勢,但開起車四平八穩。為什麼會有一握方向盤,就判若兩人?
因為開車是最容易讓人「暴露本性」的行為場域。「人在開車時處於『無意識狀態』,一切反應都來自被制約的習慣動作,因此最真實的個性、情緒與價值觀,往往會在不自覺中流露出來。」透過開車習慣可以觀察一個人,看出他的控制感、情緒調節以及對風險的態度,這有可能是他潛意識中深藏的焦慮、信念的外在表現。
1.「路怒族」的背後真相 他不是火氣大是壓力山大
心理師林萃芬表示,有人只是被按了一下喇叭,竟然攔車怒罵、甚至砸車洩憤。這類情緒一觸即發、動輒爆走的駕駛人,被稱為「路怒族」。這類人可能把車視為自己的私有領域,當感受到「領土被侵犯」時,就會以激烈方式反應。有些則是生活中長期積壓情緒,忍受力下降,脾氣變得比平常容易爆發,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爆他們的不滿。
「路怒族」之所以一點小事就爆怒,不是單純脾氣壞,而是他們早已積壓過多情緒,導致整體忍受力下降,一點小事就會引爆情緒。甚至有研究發現,氣溫越高、濕度越重,暴力傾向越高——也難怪夏日路怒事件特別多見。如果駕駛者正好處在躁鬱症的躁期,會更容易失控而不自覺,成為馬路上的隱性風險。
2.有些人一開車就變臉咒罵 林萃芬:這是不安的出口
有些人平常文質彬彬,但車窗一關、油門一踩,三字經就脫口而出,等紅燈罵、前面車子開太慢也罵、找不到停車位也罵。為什麼一進車內就成了「情緒炸彈」?
林萃芬分析,這是焦慮、壓力與挫折感的無意識洩露。人在開車時無法控制環境,又受限於封閉空間與時間壓力,容易把無處釋放的情緒轉為辱罵、怨言。研究也指出,噪音是引發侵略行為的高危因素之一,音量太大也可能成為壓力導火線。

▲恐怖!小心開車的你不是你,心理師揭發「怒路族」真面目。這16種人有危險。(圖/資料照)
3.有些人一秒切換人格?林萃芬:車內的高談闊論是補償心理作祟
林萃芬分析,有一種駕駛人,一開車就變身政論家,對政府、交通、社會亂象無所不談,聲音洪亮就像在主持節目。他們常藉由駕駛過程中「獨佔話語權」的優勢,發洩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發聲需求。
要是這類人本身又對社會不公或現實挫折感受強烈,就容易在駕駛過程中口若懸河、情緒過載。他們在車內所說的不只是對世界的批判,更是一種對自我價值感的補償性宣洩。
4.有些人緊急煞車、頻繁變線:急躁的人連路都不肯等
有些人開車動不動急煞、橫衝直撞、猛變車道,不見得是開快車技術差,有可能是情緒不穩、衝動控制能力較弱。他們常因為想「搶時間」「求效率」而違規,但是這樣反而讓旅程更慢、更危險。林萃芬指出,這類駕駛通常生活中也較缺乏耐性,容易被小事激怒,也不擅長處理突發狀況。

▲恐怖!小心開車的你不是你,心理師揭發「怒路族」真面目。這16種人有危險。(圖/資料照)
5.有些人飆車不為快感 林萃芬:他們是想逃離壓抑
有些人開車像飛,路是他的釋放空間,路像是他家開的。這類追求速度的人,往往在日常生活中習慣壓抑情緒,不擅拒絕,面對討厭的人與事,也只能強顏歡笑。他們藉由飆車來尋找自由感,讓壓抑的情緒有出口。
林萃芬指出,這是一種「失衡補償」的行為模式。當他們面對表裡不一的內在衝突時,會透過冒險或極端行為來平衡內外的張力。
6.有些人烏龜型駕駛慢慢開 林萃芬:不代表無能
有些人開車像慢動作播放,不是因為技術差,而是天性謹慎、重視安全。這類人處世態度通常也偏保守,寧可慢一步,也不要出事。林萃芬分析,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傾向穩紮穩打、不急不躁,即便看起來不夠有效率,卻是長期值得信賴的夥伴。
7.有些人愛車勝過一切 林萃芬:這不是潔癖,是情感投射
對某些人來說,車不只是代步工具,是自我延伸。他們會為車打蠟、上蠟、訂定搭車規矩,不讓人在車內吃東西、不讓腳踩錯位置。林萃芬指出,這是一種物化依附關係。車成為他們可掌控的世界,也成為他們表達控制、潔癖、甚至自尊的載體。
8.有些人開錯路也不回頭 林萃芬:這代表他不能輸的絕決心態
林萃芬分析,有些人走錯路不願掉頭,即使明知錯了也堅持開下去。他們的核心心理是「我不能輸」,承認錯誤會讓他們感到自尊受損。這種人在人際互動中也常不接受建議、拒絕被糾正,他們不是不懂自己錯了,而是不願承認,因為那會讓他們感覺自己整個人都被否定了。
9.有些人在車內會喃喃自語 林萃芬:這是一種自戀
長期獨自開車的人,有時會養成自言自語的習慣,甚至旁若無人地講話、唱歌、練聲音。這種行為可能反映孤獨感,也可能是一種自戀性格的展現。林萃芬表示,這類人通常情感內傾,喜歡沉浸於自我世界。音樂對他們而言是心理慰藉,也是與外界隔絕的屏障。
10.有些人只開開過的路 林萃芬:這是一種對未知的恐懼
有些人只開熟悉的路線,對新路徑敬而遠之,哪怕有導航、有朋友帶路,他們還是選擇繞遠路,也不願嘗試。林萃芬說,這反映了人格中的保守性與對變動的不安。他們在人生決策上也往往傾向維持現狀,缺乏探索動力。
有些人沒方向感但記得紀念日 林萃芬:擅長感受連結,卻對空間結構不敏感、方向感不佳的人,未必是大腦辨位差。他們可能空間感弱,但對情感與事件的記憶特別深刻。譬如地圖記不住,卻能記得訂情紀念日、初次見面的對話。這是一種情感導向型思維,擅長感受與連結,卻對空間與結構較不敏感。
11.「這一定是女的!」林萃芬:性別歧視藏不住
有些駕駛一看到倒車緩慢,會立刻下判斷:「這一定是女人開的!」林萃芬指出,這類性別刻板印象其實源於深層偏見,當駕駛行為被過度簡化為性別表現,就可能演變成駕駛歧視。在這些人眼中,女性似乎「不該上路」,最好待在家。這樣的話語與態度,不只暴露了個人價值觀,也在無形中構成對性別平權的阻礙。
12.有些人風度在車內延續 林萃芬:他們真正在意別人的安全、感受
有些人一進車內依然維持體貼:為人開門、遇突發狀況時用手擋住乘客。這些微舉動,透露他們不只是表面紳士,而是真正在意別人的安全與感受。林萃芬說,這類人擁有高共感與自我角色認知,常在人際中扮演保護者角色。
13.畫路線圖的人連人生也有SOP 林萃芬:他們「有計畫型人格」
這類人出門前必先規劃路線、備妥地圖、時間、停車場資訊。他們是「有計畫型人格」,不喜歡意外與混亂,凡事要有條理、有步驟。林萃芬表示,這種人做事穩健、有遠見,往往能在長期規劃中發揮優勢,但對於突發事件的耐受力較低。
14.法規在他們眼裡只是參考值 林萃芬:容忍度低喜歡挑戰邊界
有些人習慣違規:闖紅燈、違停、亂鑽巷。他們對規則的容忍度低,喜歡挑戰邊界,講求效率,少了同理。林萃芬說,這類人性格中帶有叛逆與機會主義傾向,做事風格短線快速、不喜循規蹈矩。
15.有些人是法規遵守者 林萃芬:他們穩定但缺乏浪漫
奉公守法的人一板一眼、嚴守交通規則,生活中也井井有條。但相對地,他們不擅驚喜、不講情調。林萃芬指出,這類人是理性與責任感的代表,但若另一半期待情緒交流與生活情趣,可能會感到單調。
16.看他們怎麼停車 林萃芬:就會知道他們重視什麼
林萃芬表示,停車方式是價值觀的投影。有人堅持不花錢停車,寧願違規、停紅線,甚至造成交通堵塞,只為了節省幾十元,結果反而被開罰單得不償失。
但也有人一味追求便宜停車場,不管多遠、不管時間多趕,甚至讓同行者為此受累。林萃芬舉例,有一位朋友曾經抱怨追求者邀她出遊,但為了省停車費,讓她穿著高跟鞋走了一段山路,結果腳痛得不行,原本愉快的行程當然破局,兩人的關係從此走向盡頭。從選擇停車地點的取捨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是重視效率、體貼他人,還是只關心省錢與自身便利。
開車是日常也是潛意識的劇場 林萃芬:認識真正的自己、懂放鬆
從加速、變道、罵人、選路線,到停車地點與車內氣氛,每一個舉動都是潛意識的投射。林萃芬提醒:「駕駛是一場心理測驗,不用出題也不需作答,行為本身就是答案。」下次搭便車或自己上路前,多觀察、多想想,也許你會重新認識你身邊的某個人,甚至,是你自己。關鍵重點,平常要懂得釋放壓力、穩住。千萬別讓開車的你變成不是你。

▲恐怖!小心開車的你不是你,心理師揭發「怒路族」真面目。這16種人有危險。(圖/資料照)

▲恐怖!小心開車的你不是你,心理師揭發「怒路族」真面目。這16種人有危險。(圖/資料照)
▼【三峽北大國小前衝撞車禍瞬間】奪命連環撞!78歲肇事男行車軌跡曝 3分鐘車程害3死12傷(影片來自YouTube-三立新聞網SETN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