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余國棟報導

▲劉宇玹分析師認為,如果對台灣課重稅,誰會受傷?不是我們,是美國自己。(圖/劉宇玹提供)
美國近期與貿易夥伴陸續進行關稅談判,越南率先以20%關稅達成協議,讓外界關注台灣、日本、韓國的後續走勢。有別於日韓談判困難重重,倫元投顧劉宇玹分析師認為,台灣的特殊角色不僅可能比越南條件更優,甚至有望成為這場博弈中的最大贏家,關鍵就在台灣「幫美國賺錢,卻不搶美國的生意」。
劉宇玹分析師指出,越南之所以能順利談成20%的稅率,是因為其出口商品幾乎都是為美國大廠代工,例如 Nike、Apple、Walmart 等企業,供應鏈早已深植越南。儘管越南對美出口順差龐大,但由於不具備自有品牌,也不直接與美國企業競爭,美方若對其課以重稅,反而會傷到自身企業利益,因此選擇讓步,維持雙贏關係。反觀日本與韓國則顯得處境艱難,兩國出口的核心商品為自有品牌汽車,像是 Toyota、Hyundai 等,不僅直接打入美國市場,更與 Ford、Tesla 正面交鋒。這種直接競爭讓美國難以在關稅上妥協,因為一旦讓這些外國品牌享有較低關稅,美國本土車企將面臨極大壓力。對日韓課重稅,美國企業反而拍手叫好,因為競爭對手被壓下,美國品牌才有喘息空間。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新一波關稅政策,越南率先以20%關稅達成協議,日韓則都為25%。(圖/翻攝自川普臉書)
那台灣呢?劉宇玹分析師認為,沒有與美國直接競爭的知名品牌,出口商品幾乎全是「美國科技企業所仰賴的核心供應品」。包括晶片、伺服器、AI算力供應鏈,都來自台灣企業,客戶清一色是微軟、輝達、蘋果等巨頭。簡單說,台灣不是來搶飯碗的,反而更像是幫美國擴大餐桌菜色的人。
如果對台灣課重稅,受傷最深的不是台灣本身,而是整個美國高科技產業。劉宇玹進一步指出,供應鏈成本上升、產品時程延誤、甚至美股科技板塊可能出現動盪,這些都讓美方在談判上不得不慎重對待台灣。在這樣的結構下,低稅率已不只是可能,而幾乎是必然的選項。此外,若台灣稅率低於南韓、日本,美國企業很可能將訂單由日韓轉向台灣,進一步壓縮日韓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這不僅會讓台灣吃下更多訂單,也可能讓日韓面臨來自美方的再次談判壓力。
不少市場人士對台美關稅談判,遲遲未見定案感到焦慮,劉宇玹分析師甚至認為,台灣可能早已條件談妥,美國只是把台灣當作壓制日韓甚至中國的「談判籌碼」,讓其他國家感受壓力後主動讓步。而台灣只要維持現有低調、關鍵供應者角色,就可能是這場地緣經濟角力中最大的受益者。正如業界流傳的一句話:「關稅是比較出來的」,只要台灣的稅率比其他國家更低,那就是市場上的贏家。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