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陳慈鈴報導

▲美國一份報告分析蘋果等17家美國企業,是否會在台海開戰時支援台灣。(圖/資料照)
台海一旦開戰牽連甚廣,哪些企業可能向台灣伸出援手?美國喬治城大學安全暨新興技術研究中心(CSET)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分析在俄羅斯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後,曾對烏克蘭提供支援的17家美國科技企業,並探討這些企業在兩岸衝突情境下可能如何因自身與台灣的經濟連結而影響決策。旗下研究員布雷斯尼克(Sam Bresnick)發出警告,這些企業可能會礙於與中國的商業關係,影響衝突發生時支持台灣的意願。
報告指出,谷歌(Google)、蘋果(Apple)、微軟(Microsoft)和亞馬遜(Amazon)與台灣的連結比其他13家公司都更為深厚。儘管許多企業正試圖降低對中國的風險,大多數公司與中國大陸的聯繫仍然比與台灣的關係更為緊密。這種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會使企業在危機時選擇協助台灣變得比援助烏克蘭更加困難。當初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後,企業作出支援決策的代價較低;但若台海爆發衝突,企業將被迫在中國與台灣政府之間周旋,處理複雜的關係,並可能面臨實體資產和員工安全的風險。
報告還發現,儘管在台經營面臨日益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仍有部分美國科技公司在過去幾年擴大了在台業務,包括設立研發中心和建置資料中心。然而,即便這些企業可能在未來台海衝突中成為目標,其在台業務規模尚不足以構成「生存威脅」等級的風險。最可能對這些企業造成重大影響的,是電子製造供應鏈的中斷,以及失去對台灣半導體產品的取得權。當美國科技公司與台灣關係越深,越可能促使他們在衝突中出手相助。但任何行動都必須衡量與中國市場的關係與風險,尤其是中國政府可能對其在中國的業務進行干預或報復的威脅。
布雷斯尼克於《日經亞洲》(Nikkei Asia)也引述此報告,認為大型科技公司對台灣的投資仍然很少,遠不及它們在中國的布局。他呼籲台灣與美國政府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矽谷會挺台,應加強公私部門合作,確保國家安全不會被企業的自由裁量權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