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楊惟甯報導
北市有近2000個公車站無遮蔽。(圖/資料照)台灣夏季高溫如同「進烤箱」,午後雷陣雨更是家常便飯。先前不少民眾建議,應比照南韓在主要路口設置大型遮陽棚,讓行人停等紅燈時能有遮蔽空間。但不只是紅燈等待區,就連公車站也面臨同樣問題。根據統計,北市目前設有超過3400個公車站位,卻仍有近2000處完全沒有遮蔽設施。對此,北市公運處回應,目前仍持續規劃增設候車亭,會視民眾反映及現地條件進行評估。
台北市議員詹為元指出,目前北市共有3401個公車站位,但僅設置1456座候車亭,換言之,還有多達1945個站點完全無遮蔽設施,「等車不但要風吹日曬,下雨天也沒有地方遮蔽,真的很不方便。」
詹為元表示,許多長者、孕婦及身障者的家屬曾向他反映,目前的等車環境不夠安全也不夠友善。雖然目前市府有持續規劃增設候車亭,但根據現行規定,只有人行道「淨寬達1.5公尺以上」才符合設置條件,且若站點設於私人土地上,還需取得地主書面同意。更麻煩的是,即使空間條件符合,只要後方店家認為「會擋招牌、影響門面」,候車亭設置就可能無疾而終。
詹為元續指,目前多數候車亭都是「配合人行道拓寬工程」時順便設置,這種消極做法根本無法因應極端氣候帶來的迫切需求。他呼籲,市府應主動盤點高使用率卻無遮蔽的站點,加速設置腳步,並同步檢討相關設置標準與與店家協商機制,否則民眾只能繼續在烈日與風雨中苦等公車。
對此,北市公共運輸處智慧運輸科長張耿禎表示,設置候車亭需滿足人行道「淨寬2公尺以上」的條件,以保障其他行人與身障者通行安全。此外也須考量地下管線、道路寬度與行車視距等多項條件,導致部分站點難以設置。他補充,公運處會在接獲民眾反映或人行道改善工程進行時,辦理現勘並評估設置可行性。
事實上,不只候車亭,台灣在整體人行等候空間的遮蔽設施也普遍不足。相較之下,南韓首爾自2015年起即立法設置「停等紅燈遮陽棚」,如今已在大多數商圈與主要路口普及,成為結合遮陽與避雨功能的交通標配。詹為元直言,台北市若真要推動「人本交通」,就不該讓一座遮雨遮陽的候車亭變成奢侈品,「這本來就是最基本的民生建設,市府應該優先回應市民每天最直接的需求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