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處暑到。(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今日是農曆七月鬼門開,也是24節氣中的「處暑」,中醫師表示,處暑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關鍵節氣,若護養不當,體內陽氣被寒涼侵襲,或餘濕未清,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倦怠乏力、呼吸道不適等問題。
中醫師簡浚崴表示,處暑意指「暑氣至此而止」,落在每年8月23日前後。此時炎夏的酷熱逐漸退去,氣溫漸降,早晚微涼,標誌著由盛夏向初秋過渡的時節。白天仍有餘熱,日夜溫差漸大,濕熱與初秋涼氣交替,若護養不當,體內陽氣被寒涼侵襲,或餘濕未清,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倦怠乏力、呼吸道不適等問題。
他說,此時的養生重點在於調和脾胃、袪濕清熱,為秋季的乾燥與寒涼做好準備。處暑常見不適包括三點:
1、腸胃不適、倦怠乏力
濕熱未消,飲食仍過於油膩,容易脾胃運化不良,導致腹脹、食慾不振、甚至腹瀉。
2、秋燥初現,咽喉不適、咳嗽
部分地區晝夜溫差明顯,空氣開始乾燥,易出現喉嚨乾癢、乾咳,或鼻腔不適。
3、關節痠痛、舊疾復發
氣溫轉涼,血脈收斂,濕氣與寒氣趁虛入侵,關節痠麻、舊有風濕病灶常被誘發。
中醫師建議處暑時可透過茶飲與穴位保養。(圖/馬光中醫提供)針對處暑時節常見的健康問題,簡浚崴建議以健脾袪濕、清熱生津、固護陽氣為調養方針。他推薦茶飲與穴位保養方法:包括山楂茯苓薏仁茶,按壓或針灸足三里穴、豐隆穴、迎香穴,藥浴調理-艾葉生薑浴,運動與改善生活作息。
除了茶飲和穴位保養,簡浚崴也提醒,在處暑時節,飲食宜清淡,少食用辛辣、油膩及寒涼的食物,以免損傷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