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程正邦報導
現代人常熬夜,作息不正常,假日往往睡到中午自然醒。(示意圖/Pexels)在現代社會,隨著工作與生活模式的多元化,許多人的作息早已脫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規律。近日,一名網友在Dcard上發文提問,她雖然習慣凌晨3、4點才入睡,但每天都睡滿8小時,卻常被警告「日夜顛倒很傷身」,讓她不禁困惑:只要睡滿時數就不算熬夜嗎?這則貼文引發廣大網友熱烈討論,也帶出許多人對「熬夜」與「生理時鐘」的迷思。
網友熱議:錯亂時差比睡眠長度更傷
原PO在貼文中提出了幾個核心疑問:
1. 睡眠時數決定健康?只要睡滿8小時,即便作息日夜顛倒,是否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2. 身體如何分辨日夜?如果身處全暗的房間,身體真的能分辨現在是白天還是晚上嗎?
3. 作息調整的可能性?如果長期處於日夜顛倒的作息,身體會不會自動適應,將「白天當夜晚、夜晚當白天」?
這些疑問立刻引發了熱烈討論。許多網友以自身經驗反駁「有睡就好」的觀點,他們認為,睡眠的「質」和「時間點」同樣重要。有人分享了身邊上夜班朋友的案例,儘管每天都睡滿7、8小時,但精神狀態仍舊很差,甚至出現體重增加、情緒低落等問題。這顯示,單純的睡眠時數並非健康的唯一指標。
許多人習慣睡覺滑手機、聽音樂,影響睡眠品質。(圖/達美航空提供)生理時鐘與荷爾蒙的關鍵作用
針對原PO的疑問,相關醫學文獻與專家觀點提供了更深入的解答。根據《國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一篇關於生理時鐘的報導指出,人體的生理時鐘(Circadian Rhythm)是由大腦中的下視丘所控制,它調節著身體的睡眠、體溫、荷爾蒙分泌等生理機能。這個時鐘主要依賴光線來進行校準。
即使你在全暗的房間睡覺,身體仍能透過體內多種感應器,感知日光的變化。光線進入眼睛後,會向大腦傳送信號,抑制褪黑激素(Melatonin)的分泌。褪黑激素是調節睡眠與清醒週期的重要荷爾蒙,它在黑暗中分泌,讓人產生睡意;在光線下則分泌量減少,讓人保持清醒。這就是為什麼「日出而作」是人類最自然的生理節律。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醫師也曾在衛教文章中強調,健康的睡眠不只在於時數,更在於規律性。長期不固定的作息,或是與自然日夜節律相反的作息,會導致生理時鐘紊亂,進而影響身體的荷爾蒙分泌與新陳代謝,這才是對身體傷害最大的地方。
睡眠不足容易疲累、沒精神,長期熬夜恐減短壽命。(示意圖/PIXABAY)專家:長期晚睡壽命可能短15年
史丹福醫學中心研究證實,夜貓族若持續晚睡,比早睡者更容易出現情緒低落、認知疲乏等精神健康問題;因為生長激素主要在夜間睡眠時分泌,如果長期晚睡,會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而長期日夜顛倒,也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與情緒障礙的風險。
此外,WHOOP 健康科技副總裁 Kristen Holmes 的觀點也被多家媒體引述報導,夜班工作者平均壽命可能短15年;人體工作於夜晚對健康像是一種「慢性殺手」。專家建議,最理想睡眠時間為晚上9至11點,以維護生物時鐘與身體機能同步。
總結來說,凌晨入睡中午起床的作息,確實屬於「日夜顛倒」,對身體仍有潛在傷害。因為儘管你睡滿8小時,但你的睡眠時間與自然的日照週期脫節,會擾亂身體的生理時鐘。這也是為什麼長期上夜班或時差不固定的飛行員,健康風險會比一般人來得高。維持規律且與自然光線同步的作息,才是維持健康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