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台灣銀行陷逆風?出口導向與中小企業壞帳恐增加 惠譽信評:仍展現韌性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惠譽信評指出,雖下修產業展望至「惡化」,但台灣銀行資本緩衝與流動性充足,整體體系仍具穩健基礎。(示意圖/PIXABAY)
惠譽信評指出,雖下修產業展望至「惡化」,但台灣銀行資本緩衝與流動性充足,整體體系仍具穩健基礎。(示意圖/PIXABAY)

對投資人與一般民眾來說,銀行業的穩定與否,往往與薪資存款安全、房貸利率走勢及企業融資成本息息相關。當全球經濟因關稅戰與景氣循環而動盪,銀行是否能穩健承受壓力、避免金融體系風險擴散,直接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惠譽信評於26日舉辦「惠譽看台灣2025」記者會時指出,雖然台灣銀行業正面臨週期性逆風,但資本緩衝與流動性充足,整體系統仍展現韌性。

惠譽信評銀行評等副總經理陳怡如表示,惠譽已於2025年6月將台灣銀行業的產業展望由「中性」下調為「惡化」,主要是反映在美國提高關稅帶來的貿易不確定性,以及經濟下行循環的壓力下,銀行業的獲利能力與資產品質恐將承壓,尤其在2025年底至2026年更為顯著。不過,考量到台灣人均GDP持續上升、失業率保持穩定,惠譽仍預期台灣銀行業的營運環境評分可維持在「a」等級,顯示基礎體質仍然穩固。

陳怡如指出,2025至2026年間,銀行減損放款比率可能突破原先預期的1%以下水準(2024年底為0.8%),新增壞帳多半來自受關稅衝擊的出口產業與中小企業。不過,這類產業在整體銀行放款比重低於10%,影響有限,再加上自2018年以來,銀行已強化損失吸收能力,包括增加備抵呆帳與提高資本充足率,因此雖然信用成本上升,但不致引發資產品質評分的下調。

針對房市風險,惠譽認為台灣銀行業不動產放款品質應能保持韌性。即便房價持續修正,減損放款僅可能小幅增加。主要原因在於銀行業整體風險概況穩健,加上主管機關多年來針對投機性房貸持續管制,有效壓抑了不動產放款過度集中。惠譽預期,主管機關未來仍將採取謹慎措施,以維持市場穩定。

展望未來,惠譽估計2025至2026年銀行放款成長將趨緩至中個位數,遠低於2024年的9.5%。主要原因包括新台幣升值壓縮出口企業需求,市場不確定性升高導致企業借貸意願下降,以及房市修正與管制措施壓抑不動產放款。

至於利率環境變動,陳怡如分析,若美國啟動降息循環,對台灣銀行淨利差(NIM)的壓力應屬溫和。一方面,美元降息將改善債券投資部位的負利差,另一方面,銀行也已提前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因應。事實上,2025年上半年整體銀行業稅前淨利仍成長7%,主因淨利差擴張與手續費收入增加。不過,惠譽提醒,明年銀行業獲利將面臨較大下行風險,主要來自信用成本提高以及換匯收益縮水。

惠譽同時關注台灣民營銀行的併購趨勢。陳怡如指出,若民營銀行透過併購擴大市佔率,並與金控內其他大型非銀行子公司產生更高的複雜性與綜效,將提升其系統重要性。隨著系統重要性上升,獲得政府支援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加,未來不排除惠譽上調其政府支援評等的可能。

綜合來看,惠譽信評認為,台灣銀行業在2025至2026年確實將面臨更嚴峻的外部挑戰,包括關稅帶來的出口不確定性、經濟放緩導致的放款需求減弱,以及信用成本上升的壓力。然而,受惠於資本緩衝充足、流動性穩健以及監管措施謹慎,台灣銀行業有能力承受市場波動。換句話說,雖然「逆風」已現,但整體金融體系的「韌性」仍在,對投資人與存款戶而言,台灣銀行體系依然具備穩健基礎。

惠譽信評指出,雖下修產業展望至「惡化」,但台灣銀行資本緩衝與流動性充足,整體體系仍具穩健基礎。圖為惠譽信評銀行評等副總經理陳怡如。(圖/惠譽信評提供)
惠譽信評指出,雖下修產業展望至「惡化」,但台灣銀行資本緩衝與流動性充足,整體體系仍具穩健基礎。圖為惠譽信評銀行評等副總經理陳怡如。(圖/惠譽信評提供)
#惠譽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