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惠譽信評指出,台灣非科技產業在全球不確定環境中壓力持續升高,正面臨外需疲弱、內需不振與能源轉型等多重挑戰,信用風險升高,企業需積極調整經營策略。(示意圖/PIXABAY)對一般民眾來說,國際經濟變化看似遙遠,但實際上影響正悄悄浮現於日常生活中。當新台幣持續升值、出口導向產業利潤遭到壓縮,企業若將壓力轉嫁至下游客戶,可能造成商品漲價或選擇變少;當零售業在消費緊縮下陷入激烈競爭,短期或許折扣活動增多,但長遠來看,中小型商家難以支撐,甚至可能退出市場。石化、鋼鐵等傳統產業若獲利不振,也會影響到下游就業與薪資水準。換句話說,從加油、買菜到日常購物,價格波動與服務品質都已與這些宏觀經濟挑戰緊密相連。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信評機構惠譽26日於「惠譽看台灣2025」記者會中指出,台灣非科技產業在逆境中持續奮戰,但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新台幣升值、區域產能過剩,以及能源轉型帶來的資本支出壓力,將使整體經營環境更加嚴峻。惠譽亞太區企業評等資深副總經理黃筱婷直言,未來一年台灣傳統產業與零售業將同時承受外需疲弱與內需不振的挑戰,信用風險持續升高。
貿易與匯率夾擊:出口導向產業利潤受壓
黃筱婷指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將因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而放緩,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經濟造成壓力。尤其產品同質性高的傳統產業,如石化與機械製造,對客戶的議價能力有限,難以完全將成本轉嫁至下游客戶,獲利空間因而受壓縮。尤其中小企業資源有限,在供應鏈調整、市場多元化與技術升級方面處於劣勢,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比大型企業更脆弱。
新台幣升值則進一步削弱出口產業的競爭力,使台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優勢不再,海外接單恐遭侵蝕。不過,對仰賴進口原物料與設備的產業而言,新台幣升值將帶來成本下降,有助部分產業緩解壓力。
產能過剩壓力未解:石化、化工與鋼鐵首當其衝
惠譽同時點出,區域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峻。中國內需復甦乏力,當地企業持續大舉進軍海外市場,加上東南亞等新興國家積極發展在地產業,使競爭更加激烈。雖然中國大陸近年推動「反內卷」政策,初步展現改善意圖,但對於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幫助有限。對外貿依賴度高的產業如石化、化工與鋼鐵,未來恐持續面臨供過於求、獲利下滑與現金流疲弱的窘境。
能源轉型成本高:短期壓力、長期機會
能源轉型同樣是傳統產業的一大挑戰。台灣上游產業普遍為能源密集型,對穩定能源供應高度依賴。在全球減碳與低碳生產趨勢下,企業不得不投入龐大資本支出,以導入低碳生產方式並強化產線韌性。然而,高額投資將推升企業負債比率,削弱財務靈活度,進一步提高信用風險。
但黃筱婷也指出,從長遠來看,積極擁抱綠能轉型的企業有機會受惠於政府政策支持與市場需求成長。隨著低碳產品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率先完成轉型的企業未來競爭力可望因此增強。
零售業承壓:消費緊縮與競爭激烈並存
至於零售業,惠譽警告,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加上本地消費者信心持續下滑,將使2025年的零售市場陷入保守氛圍。大型零售商必須加大資本支出與行銷投入,才能鞏固市佔率;然而,中小型零售商資源有限,經營壓力更為沉重。對民眾而言,短期可能看到更多折扣與促銷活動,但長遠來看,中小業者若因經營困難退出市場,商品與服務的多樣性可能反而下降。
相對而言,食品相關業務因屬於民生剛性需求,成長動能相對具有支撐力,在消費市場下行循環中仍能展現一定防禦性。
企業需強化財務體質 守住市場韌性
整體而言,惠譽信評認為台灣非科技產業在2025年將面臨多重挑戰:貿易不確定、新台幣升值、區域產能過剩,以及能源轉型與消費緊縮的壓力。雖然部分企業若能積極轉型、切入綠能或民生需求領域,仍可能在困境中尋找機會,但多數傳產與零售業必須承擔更高的信用風險。
惠譽提醒,台灣企業唯有加快調整經營策略,提升營運效率,並強化財務體質,才能在逆境中保持韌性。如此一來,當全球市場景氣回暖時,才能第一時間抓住反彈機會,也能持續守住投資人與消費者對市場的信任。
惠譽信評指出,台灣非科技產業在全球不確定環境中壓力持續升高,正面臨外需疲弱、內需不振與能源轉型等多重挑戰,信用風險升高,企業需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圖/記者師瑞德攝影)
惠譽信評指出,台灣非科技產業在全球不確定環境中壓力持續升高,正面臨外需疲弱、內需不振與能源轉型等多重挑戰,信用風險升高,企業需積極調整經營策略。圖為亞太區企業評等資深副總經理黃筱婷。(圖/惠譽信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