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蔣季容/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圖/記者蔣季容攝影)青光眼被稱為視力小偷,是可能讓人逐漸失明的疾病。醫師表示,控制眼壓是治療青光眼的不二法門,但統計發現,台灣近半數患者在治療過程中自行停藥,其中的8成因藥品副作用,在治療第一年便自己停止用藥。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任呂大文指出,台灣青光眼患者約占總人口1.75%,年齡愈大,比率愈高。健保統計,青光眼就診人數從民國105年的35萬人,到110年上升至43萬人,5年成長22%,原因在於高度近視人口增加,眼科健檢普及與診斷科技進步,因此找到更多患者。
呂大文說明,青光眼因眼內液體,即房水液無法正常排出,造成眼壓過高,壓迫視神經,使之受損萎縮,產生視野逐漸縮小。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是控制眼壓,當眼藥水、雷射治療效果不佳,或患者無法容忍副作用時,一般會考慮手術。但傳統小樑青光眼濾過手術雖能有效降低眼壓,但傷口大、造成患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且風險較高,影響患者接受度。
呂大文說,三總眼科部在過去3年改良了傳統小樑手術恢復期長的缺點,以及微創手術降壓幅度不足的限制,發展出一種「微小樑切除及支架合併手術」,作為青光眼治療的新方式。由於此手術結合了兩種術式的優點,因此被形容為「內引外流、雙管齊下」。實際臨床結果顯示,手術的降眼壓效果顯著,成功率提升,病人恢復期也縮短。
一名68歲女性患者也現身表示,過去因眼壓控制不佳,由開業醫師轉介至三總眼科。今年4月9日接受這項新型手術,術前眼壓高於20毫米汞柱,手術後眼壓穩定控制在7到8毫米汞柱,目前恢復良好,對於視力的穩定與手術成果相當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