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中國浙江紹興亭山遺址群出土青銅兵器等,時間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其中包括刻有「戉(音同越)」字鳥篆銘文的青銅戈,印證勾踐的復國計畫。(示意圖/PIXABAY)春秋末期,吳越兩國打仗多年,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戰敗後,向吳國求和,願為臣屬,同時勵精圖治,以圖復國,也就是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臥薪嘗膽」。中國浙江紹興亭山遺址群出土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的青銅兵器、農具,其中包括刻有「戉(音同越)」字鳥篆銘文的青銅戈,印證勾踐的復國準備。
根據《央視》報導,2020年湖北荊州出土一批戰國竹簡「棗紙簡」,記載吳王夫差放過越王勾踐的原因,其一是遠征越國會稽山,道路凶險且補給困難,其二是戰爭時間過長,吳國精銳征戰中損失嚴重,面對勾踐殘餘的8千精兵,不一定能獲勝,就算打勝戰,兵力也會受到重創。
吳王夫差遂轉向北上,暫緩出兵越國,開始修建邗溝,打通長江與淮河,這條運河幫他在「黃池會盟」中爭得中原霸主的位置,卻也成為日後勾踐揮師北上的要道。與此同時,越國在勾踐的帶領下重建國力,展開復國計畫,被後世稱為「臥薪嘗膽」。
2024年,浙江紹興亭山遺址群出土大量銅兵器、農具,時間可追溯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其中包含刻有「戉」字鳥篆銘文的青銅戈,該文物為史書記載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計畫提供實證。另外,考古學家在當地首次發現由三座古壩(坡塘、雲松、黃廟)組成的梯級水庫系統,防洪又能灌溉,支撐越國的農業與軍事力量。
越國在公元前473年滅吳,吳越大地融合發展,而考古人員在2022年蘇州金城新村遺址,發現帶有吳、越、楚3種文化風格的器物,也印證史籍中越國遷都姑蘇等史實。其中一塊出土的殘缺陶筒瓦,刻有篆體「右」字的戳印,其為秦朝中央工官「右司空」,主要負責官方燒製磚瓦,該發現證實秦統一後在會稽設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