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俄機闖鄰國領空又出600無人機、炸彈狂轟烏 波蘭北約戰機急升空

編譯林浩博/綜合報導

近期俄羅斯的戰機與無人機,頻頻闖入北約東側的領空,囂張行為引發緊張。19日愛沙尼亞就攔截了三架擅闖其領空的俄國戰機;另外,從當天深夜到20日凌晨,俄軍也出動600多架無人機和各式飛彈,狂轟濫炸烏克蘭全境。鄰國波蘭再度繃緊神經,該國與北約盟友的戰機緊急升空,防範俄軍侵擾。

米格-31戰機。(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米格-31戰機。(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據CNN 20日報導,波蘭軍方在X平台發文,由於俄羅斯大規模空襲烏克蘭,波蘭和北約的值勤戰機編隊,已升空進行巡守,防空和雷達偵察系統也拉升到最高戒備狀態。無獨有偶,幾個小時前,三架俄軍米格31戰機(MiG-31)闖入愛沙尼亞領空,遭到北約攔截。

愛沙尼亞氣得大罵這是「空前無恥」的侵略,並隨即援引北大西洋公約第四條款,要求和盟友緊急磋商,會議預計下周召開。先前在月初,俄國多達19架無人機侵入波蘭領空,成為75年來對北約領空的最大規模侵害,華沙也啟動相同條款。根據該條款,只要北約盟國認為自身領土完整、政治獨立或安全受威脅,即可召開會議。

除了波蘭和愛沙尼亞,羅馬尼亞也是北約面對俄國威脅的第一線。15日一架俄軍無人機,參與空襲烏克蘭的行動時,闖入羅馬尼亞領空,羅馬尼亞兩架F-16戰機立即加以攔截。羅馬尼亞國防部當時發出聲明,譴責俄方行為「不負責任」。

F16戰機。(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F16戰機。(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這次波蘭加強防禦,直接原因也是應對俄軍對烏克蘭的大規模空襲。根據烏克蘭軍方說法,從19日晚間到20日凌晨,俄軍出動了579架攻擊型及各式誘餌無人機,發射32枚巡弋飛彈,以及8枚彈道飛彈,攻擊烏克蘭全境。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痛訴,這場襲擊造成3人喪命、數十人受傷,根本是俄方為了恐嚇平民百姓,摧毀基礎設施的刻意行為,他呼籲國際對此要有強烈回應。烏克蘭當地政府則統計,經過24小時的轟炸,已釀成8人死亡、32人受傷。

烏軍坦克車在南方前線朝俄軍位置砲擊。(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烏軍坦克車在南方前線朝俄軍位置砲擊。(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俄方挑戰北約底線的行徑越來越膽大妄為,那麼北約要如何應對威脅?英國《經濟學人》14日曾分析,北約主要是依靠三層防護。

第一層是預先發現威脅,在德國的蓋倫基爾(Geilenkirchen)就部署了14架空中預警機,它們可以往東深入,監視俄方在白俄羅斯與烏克蘭發射的飛彈、出動的戰機與無人機。義大利西西里島則部署無人機編隊可進行長程偵察任務,而波蘭花了10億美元採購了預警飛船系統,另外各國也在測試可用來發現無人機的聲音感測器。

第二層防護網是部署東歐的戰機,目前北約盟國輪流駐紮巡守東側領空,匈牙利、西班牙和義大利負責波羅的海上空,義大利也協助防衛羅馬尼亞,荷蘭及挪威共同守護波蘭。這些戰機使用雷達監控領空,會驅逐靠太近的俄國軍機,必要時也會擊落來襲目標。

地面防空系統則是最後的防護底線。美國和西歐向東歐提供了先進防空飛彈系統,彌補設備的落後,像是德國就援助了波蘭愛國者系統,可用來攔截敵方的飛機,以及彈道與巡弋飛彈。此外美軍在波蘭與羅馬尼亞有設立地面雷達,海面上有美國等北約盟國的驅逐艦,配備長程雷達與攔截系統。

愛國者飛彈系統。(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愛國者飛彈系統。(圖/路透社/達志影像)

北約的層層防護,都由「聯合空中反飛彈系統」(IAMD)所整合,由北約聯合空中司令部統一指揮。只不過,防護網看似固若金湯,其實漏洞眾多。首先,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導,為了支援烏克蘭作戰,很多大型防空系統已轉移至烏克蘭戰場,因此歐洲本土的防護已大大被削弱,北約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就曾表示,要符合正式作戰計畫,需要將防空能力提升四倍。

再者,俄軍的無人機有大有小,一些尺寸小、速度慢的機型,可能會混在雷達的雜訊而漏掉。波蘭就透露,10日大多數俄國無人機能夠闖入領空,就是因為被判定是「無武裝誘餌」,只有疑似配有彈頭的,才會被擊落。另外,無人機造價便宜,防空設備卻多設計來攔截戰機與飛彈,因此價格昂貴,每攔截一次就是錢包大失血。

最後的問題則是政治意志,北約防護網畢竟依舊美國武力,但川普對歐洲卻是興致缺缺。《經濟學人》分析,隨著美國戰略重心不在歐洲,不願分配更多資源在防護歐洲領空,歐洲必須自問是否準備好接手自家防務,擺脫現在的被動態勢。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

GCS 2025 夏季例行賽W4D2-2025/09/21《Garena 傳說對決》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