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花蓮光復鄉成一片汪洋。雖然颱風樺加沙並未直接侵襲台灣,但其外圍環流仍帶來驚人雨勢,其中花蓮縣首當其衝,超大豪雨下到「紫爆」。昨(23)日下午,當地著名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壩頂溢流,瞬間的洪水不僅沖斷橋樑,更讓光復鄉變成一片汪洋,截至今日上午已知14死、18傷,多人失聯。許多人不解為何早知道堰塞湖會潰堤仍無法避免傷亡,登山專家蔡日興也提出2點分析直言「光復大淹水,短期檢討是地方沒錯,但長遠,得看歷史。」
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2時50分溢流,水位從1140公尺降到1132公尺,估計有超過6000萬噸洪水下洩,洪峰在半小時後抵達下游馬太鞍溪橋,造成橋面整個被沖斷;下午4時30分發生第2波湖水溢流,水量還比第1波來得大,大水漫過堤防流到光復鄉大平村、大馬村、馬太鞍部落等,多處民宅遭洪水淹沒,甚至有轎車直接被洪水沖走,場面令人怵目驚心。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截至今日早上6時共14人死亡,多人失聯、18人受傷、上百人受困等待救援。
花蓮災情慘重,各地救難隊紛紛投入援助。(圖/翻攝畫面)蔡日興在臉書直言:「光復大淹水,短期檢討是地方沒錯,但長遠,得看歷史。」他過去曾比對荷治,大清的花東縱谷史料,發現馬太鞍社確實是四百年沒動的部落,但是花東縱谷並不像現在住滿了人。馬太鞍社往北,一大片空白,只有一些被大社聯盟保護的小村,直到奇萊平原(吉安附近)才又熱鬧,他歸納出兩大線索:「一個線索是,花東縱谷土地其實非常貧瘠,日治時期興水利,才大幅改善。另一個線索,你現在看到了。其實花蓮溪,是隨時要改道的。這樣的堰塞湖溢流潰堤,歷史上一定是N次了。」
蔡日興表示,阿美族在花東縱谷超過400年,為什麼他們不住光復市區?因為「淹水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住了400年的原住民,一定知道哪裡才不會出事。鐵路為什麼走地下隧道過溪,你早該知道這是必然。花蓮溪不是吃素的,你搶了他的河道,他早晚會跟你要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