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國慶前投書外交期刊 林飛帆:台灣淪陷將衝擊全球經濟「年損10兆美元」

記者劉秀敏/台北報導

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在國慶日前夕投書《外交事務》,向國際說明台灣在強化國家防衛韌性上的努力。(圖/總統府提供)
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在國慶日前夕投書《外交事務》,向國際說明台灣在強化國家防衛韌性上的努力。(圖/總統府提供)

國慶日前夕,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於《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投書,以〈台灣「以實力促進和平」的計畫─韌性投資如何嚇阻北京〉為題,向國際說明台灣在強化國家防衛韌性上的努力。林飛帆指出,在發動任何戰爭之前,威權政權往往會先從民主國家的社會脆弱面下手,俄烏戰爭對台灣的關鍵警示就是「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來維持」,小型民主國家若要在強權威脅下生存,必須在戰火未起前就完成準備。他並提到,一旦台灣淪陷,全球戰略格局將被根本改變,全球經濟也將立即承受衝擊,「彭博估計,台海戰爭可能每年造成全球10兆美元經濟損失,相當於全球GDP的十分之一。」

林飛帆表示,2025年7月,台灣舉行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之一,不同於以往多侷限於獨立的軍事訓練場內,而是在城市的中心展開,模擬包括台北主要橋樑在內的關鍵基礎設施遭受攻擊;同時測試各政府機關在極端情境下的應變能力。這場演習的範圍已經超越傳統軍事層面,反映台灣正在深化的理念:要能有效嚇阻中國,不僅仰賴軍事現代化,更需建立「社會韌性」。雖然這是民眾首次在社區中親眼見證如此大規模軍演,但社會並未恐慌,反而展現出強烈支持,肯定這種實戰化的防衛準備。

林飛帆指出,2012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未掩飾其以武力併吞台灣、並追求印太主導權的野心。中共將這些目標包裝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環,並以升級的軍事威脅以及跨領域混合手段不斷對台施壓,從幾乎每日的空域侵擾、大規模實彈演訓,到網攻與假訊息操作,意圖不僅在於恫嚇,更在削弱台灣的信心與抵抗意志。
 
林飛帆續指,面對此種威脅,台灣正推動一套系統性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戰略,結合軍事準備、民主凝聚力、基礎設施強化與社會力量,目標是讓侵略的代價高到任何敵人都無法承受。7月的演習清楚展現台灣在這個方向上的大幅進展。然而,嚇阻的力量在於集體行動,現在正是民主國家透過投資台灣韌性來共同維護和平的時刻。

林飛帆提到,在發動任何戰爭之前,威權政權往往會先從民主國家的社會脆弱面下手,破壞民心士氣、癱瘓基礎設施、擾亂決策體系,讓侵略者能在未開戰前就削弱對手的運作能力,例如俄羅斯2022年入侵烏克蘭之前,便以一連串「混合攻勢」為前奏,用以削弱對手並測試其承受系統性衝擊的能力,而在戰爭爆發後,莫斯科延續同樣劇本,攻擊電力、通訊與能源設施,造成社會混亂與心理疲勞。然而烏克蘭憑藉堅韌的民間社會、媒體識讀教育、分散式基礎設施與領土防衛力量,成功阻止俄軍取得速勝。

林飛帆表示,烏克蘭並非唯一致力於打造民防的國家;芬蘭與以色列也因長期面對威脅,發展出世界首屈一指的全社會韌性或全民防衛體系,這些都源自於更深層的社會信念:「投降絕非選項」。對台灣而言,俄烏戰爭是關鍵的警示,「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來維持」,戰爭的演變速度也提醒,小型民主國家若要在強權威脅下生存,必須在戰火未起前就完成準備。烏克蘭的經驗,也促使蔡英文政府在3年前即著手整合民防計畫、強化基礎設施,並培養全民心理與物資層面的應變力。
 
林飛帆指出,蔡政府推動的國家韌性整備,為賴清德上任後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藍圖奠定基礎,賴清德更將「強化韌性」列為施政重點之一,包括設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過去一年來推動多項新計畫,並舉辦「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與美國、英國、歐盟等民主夥伴交流經驗。同時,七月份的大規模演習,不僅強化軍事訓練,更凸顯政府各部會的參與,這代表了防衛觀念的根本轉變。建立在此基礎上,賴清德亦要求國安會密切督導各部會在五大主軸推進,包含民力訓練與運用、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與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緊急時期社福與醫療、網路與資通訊安全。

林飛帆強調,雖然全社會防衛韌性整備尚未完成,但這一系列改革代表台灣已從「純軍事防禦」邁向「社會整體存續」的新階段。其目標不僅是抵抗侵略,更要在壓力下維持民主運作、經濟穩定與制度連續性,削弱北京在灰色地帶與混合戰領域的滲透手段。

林飛帆提到,台灣國防預算預計2026年超過GDP的3.3%,並於2030年達到5%,同時提出5500億的「強化韌性特別預算」,綜合軍事與韌性支出後,台灣的安全相關預算將於2026年達到北約防務水準。然而,韌性無法單靠預算採購而成,還需堅定的民意支持與社會共識,一些在野反對聲音批評這樣的準備是「挑釁北京」,但事實恰恰相反。

林飛帆直言,事實是,威權侵略者正以軍事擴張為目標強化戰備,而台灣的準備則是以守護現狀與自由民主為目的進行演練。台灣已經沒有時間等待,因此賴政府選擇加速整備的進程,並透過更多的公共討論、朝野協作、公私夥伴關係,確保政府及整體社會的整備,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友盟國家,也正在加強與台灣政黨的互動,向各黨派說明這些準備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林飛帆表示,正如台灣多次警告國際夥伴,北京的野心遠不止於台灣,實際上中國與其盟友正企圖改寫全球秩序。一旦台灣淪陷,全球戰略格局將被根本改變,中國將獲得在西太平洋的前進基地,威脅多條重要海上航線,削弱美國履行印太防衛承諾的能力;第一島鏈的崩潰也將引發日本、菲律賓與南韓的警覺。若中國成功吞併台灣,亦將釋放出危險訊號:小型民主國家無法在強權陰影下生存。這不僅削弱民主陣營的信譽,也會助長將武力視為國家手段的錯誤觀念。

「全球經濟也將立即承受衝擊」,林飛帆進一步指出,在高度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中,台灣生產絕大多數先進半導體,驅動當今的世界經濟。2024年,台灣港口貨運量創下6.9億計費噸的紀錄,約有全球一半的貨櫃船需經台灣海峽,若此航線或製造能量受阻,從電子產品到汽車乃至軍工產業都將陷入停擺,「彭博估計,台海戰爭可能每年造成全球10兆美元經濟損失,相當於全球GDP的十分之一。」

林飛帆強調,台灣的命運不僅是區域的問題,更是對國際秩序能否承受威權擴張的考驗,賴政府深知此點,並展現出透過軍事能力與社會韌性建立可信嚇阻的決心。然而,隨著威權國家合作日益密切,並結合網攻、經濟脅迫與軍事威脅,印太和平的維繫不能僅靠台灣。台灣人民感謝各國聲援,但民主國家仍需採取更即時、更具體的行動,強化與台灣的安全合作,包含提升跨領域協同作業能力。台美雙方皆認同,一個民主國家的強韌,能增進所有民主國家的安全,因此,2025年雙方大幅深化軍事採購與武器交付合作,以加速台灣防衛準備,這應成為其他民主國家的行動號召。

林飛帆表示,台灣正以堅定的意志與積極的行動,超越軍事層面打造全方位的防衛韌性,決心以實力促進和平。當台灣全速推進準備時,世界不應再對台灣決心捍衛其自由和未來有所懷疑。
 

#林飛帆

【#直播中LIVE】114年國慶晚會在臺中
大數據推薦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