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抗日劇,經常可以聽到日本兵用「八格牙魯」罵人。(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在許多關於抗日戰爭的電影或電視劇中,觀眾對一句憤怒的日語罵詞「八格牙魯」絕對不陌生。雖然中文音譯聽來簡單,但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書寫漢字,以及其背後跨越中日兩國的文化典故,遠比表面上「混蛋」的翻譯來得豐富且複雜。
中國抗日劇為了醜化日軍,殘酷的侵華史往往變成喜劇。(影視圖/翻攝百度百科)還原漢字:「八嘎呀路」實為「馬鹿野郎」
「八格牙魯」並非單一詞彙,而是由兩個日語詞組合而成,日文漢字寫法是「馬鹿野郎」。馬鹿 (ばか/ Baka) 有笨蛋、傻瓜、愚蠢的意思;野郎(やろう/ yarō)則泛指傢伙、小子、粗野之人,是日語對男性的蔑稱。
因此,將「馬鹿」和「野郎」結合,最直接的中文翻譯就是「笨蛋混帳」或「愚蠢的傢伙」,語氣強烈,充滿鄙視與侮辱性。
《百鬼夜行繪卷》1832年的馬鹿畫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語源溯源:「馬鹿」與中國「指鹿為馬」典故
維基百科指出,關於「馬鹿」的語源,最廣為流傳且富有戲劇性的說法,源自中國古代秦朝趙高「指鹿為馬」的典故。秦朝奸臣趙高將鹿指稱為馬,藉此試探朝臣忠誠與否。在日本的解讀中,「馬鹿」指的就是那些連鹿和馬都分不清楚的極度愚昧之人。
這種說法早在日本的古典文獻《運步色葉集》中就有記載,將「馬鹿」釋為「指鹿曰馬」,顯示了兩國文化的歷史交融。此外,另有學者主張「馬鹿」源自梵語,是「愚蠢、癡」之意「莫迦」(moha)的音譯,或來自禪宗佛典中意指「破產」的「破家」一詞,意味「愚蠢到散盡家財之人」。
2005年,反對台灣獨立的示威者在華盛頓街頭高舉的看板寫有「馬鹿野郎」。(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語境多變:從戰場上的侮辱到情侶間的撒嬌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影視作品中,「馬鹿野郎」被日本軍官用來對下屬或中國人民發洩極度的憤怒和蔑視,反映出當時侵略者對被壓迫者的殘暴與不滿,因此常被翻譯為「混蛋」或「畜生」,以符合當時語境下的強烈情緒。
然而,現代日語中,特別是單獨使用「馬鹿」(Baka)一詞時,其意義會因語氣和情境而產生巨大轉變。連用「馬鹿野郎」時,仍是極具攻擊性的罵人話。但當語氣溫和或帶有嬌嗔時,單獨的「ばか」可能被用於情侶或親人之間,等同於中文的「小傻瓜」或「討厭鬼」,反而帶有親昵和玩笑的意味。
因此,雖然我們應銘記歷史中的屈辱與苦難,但了解「八格牙魯」背後複雜的語源和語境變化,能讓我們更全面地理解語言與文化的深度。下次看到日劇裡,情侶鬥嘴或朋友間開玩笑地說「ばか」時,別再把戲謔的調侃,當成是咒罵對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