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許雅惠/台北報導
莊宏達醫師陪身心障礙的孩子走過一輩子——現在他 80 歲,那些「瑪利亞天使」也步入中老年。他們的最後一段路,可以怎麼走?(圖/瑪利亞基金會提供)北榮日前傳出4位小兒科總醫師集體出走,突顯少子化與醫療壓力下的現實。但在近半世紀前,一位同樣身為小兒科醫師的莊宏達,卻堅持選擇逆向而行——他沒有離開,而是走進了更艱難的地方。
不畢業的愛,用半世紀守護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那年,他第一次為一名障礙兒進行復健。當別人看到的是「病」,他卻看到那孩子努力想伸出手、抬起頭的瞬間。那是一個努力抬頭的小生命。那一刻,身為天主教徒的他感受到召喚:「我要留下來,陪他們一起活下去。」
從診間開始的「奇蹟」
高雄醫學院畢業後,莊宏達陸續在各大醫院開設兒童復健門診。民國75年,他在台中創立「莊小兒科」,把診所改造成孩子的復健天地。他背著孩子上下樓、為家長擦淚,也常自掏腰包補貼復健費用。有人問他:「這樣不會太累嗎?」他笑著說:「他們等不起。」
隨著求助家庭越來越多,積蓄幾乎見底。在政府單位與社會善心支持下,他於民國77年成立「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這群孩子也有了新名字——「瑪利亞天使」。38年來,基金會陪伴超過7萬7千名身心障礙者,從早療、教育到就業、安置,見證他們努力生活的每一步。
64歲的阿滄(右)因童年高燒導致智力停留在7歲,如今仍像個孩子般單純。照顧他的姐姐(左)已年逾七旬,開始擔心阿滄未來該依靠誰。(圖/瑪利亞基金會提供)孩子老了,爸媽更老了,「老去的天使」成新挑戰
如今80歲的莊醫師仍每天看診,熟悉的身影穿梭在基金會教室與診間。他最放心不下的,是那些陪伴一輩子的孩子。
「當年的孩子老了,孩子的爸媽更老了,該怎麼辦?」他語氣溫柔卻滿是牽掛。
53歲的阿玲是基金會裡的「開心果」,雖患極重度心智障礙,仍努力學習延緩退化;64歲的阿滄智力停留在7歲,照顧他的姊姊已年過七旬,談起未來總紅了眼眶。
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約有39萬名心智障礙者,其中45歲以上就達23萬人。這群「永遠長不大的孩子」,卻比一般人提早二十年老化。莊宏達無奈地說:「他們的身體功能本就脆弱,比一般人更早步入老年。」基金會執行長陳怡君也指出:「現行長照制度主要是為一般長者設計,並不適用於智能障礙者。若沒有固定住所或主要照顧者,他們很難申請日照或到宅服務,一旦家人老去,就容易陷入照護斷層。」想想我們40幾歲時仍處壯年,但他們卻已呈現老年樣。
為「老天使」蓋一個家
面對高齡障礙者的照護斷層,瑪利亞基金會正推動「安老家園」籌建計畫,期盼為他們打造一個能安心變老的地方。
執行長陳怡君表示,現行長照制度主要針對一般長者設計,智能障礙者若沒有固定住所或主要照顧者,往往難以申請日照或到宅服務。「家人老去後,他們可能就沒有人能照顧了。」「安老家園」將以社區家園形式運作,讓障礙者能自主生活、與鄰里自然互動,在尊嚴與陪伴中安然度老。
我只是開一些花,結一點果
從醫超過半世紀,莊宏達仍笑得像個溫柔的老師。他說:「我只是開一些花、結一點果,真正的養分來自團隊與社會的支持。」那顆半世紀前埋下的善念,如今已長成一棵大樹,庇蔭無數需要依靠的家庭。這份愛,沒有畢業,也不會結束。他感謝一路同行的夥伴,也誠摯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支持「安老家園」的籌建,讓這份從未畢業的愛,繼續在歲月裡綻放。
80歲醫師莊宏達照護障礙兒半世紀,瑪利亞2023年開始啟「安老家園籌建計畫」再照顧他們到終老。(圖/瑪利亞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