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台股記憶體族群狂潮背後結構是什麼?投資人要做足功課再入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台灣科技產業鏈當中,原本一直被韓廠力壓的記憶體今年下半年開始鹹魚翻身,不少投資人也擔心我國沒有美光、海力士、三星,記憶體族群能入手嗎?還在觀望的投資人,熟諳科技業的萬鈞法人視野近期也以「記憶體的真實現況:一場『結構性缺貨』正在全球蔓延」為題,解析這股記憶體狂潮背後。
此前福邦投顧也做出深度報告解析,並推薦類股九檔包括群聯(8299)、旺宏(2337)、南亞科(2408)、華邦電(2344)、宇瞻(8271)、威剛(3260)、十銓(4967)、創見(2451)、宜鼎(5289)。
萬鈞法人視野前幾天看到日本秋葉原的公告:「從 11 月 1 日起,記憶體、SSD、HDD 每位客人限購八件。」他分析,這張公告代表的是記憶體供給真的「斷鏈」了。他強調,這幾週,芝奇的 DDR5 模組價格翻倍、甚至三倍。32GB×2 套組從五千多一路漲到一萬一,64GB 套組從七千變成一萬七,甚至高階金色皇家戟直接飆到兩萬多。這已經不是「漲價」,而是「價格重估」,當上游的晶圓被 AI 伺服器吞光、當通路的貨補不回來,市場會自己重新定義記憶體的價值。
華邦電法說的啟發
華邦電5日的法說給了這場記憶體風暴一個註解,這次的漲,不是循環,是供給的「永久擠出」,華邦講了一句關鍵話:「以前 DRAM 漲六到九個月就結束,但這次不一樣,是結構性的改變。」為什麼?因為製程本身限制了產能的轉移。
14nm 以下的先進節點根本無法生產 DDR4、DDR3,壞軌率太高、ECC 也補不回來。換句話說,當三星、海力士、美光全面把產能拉去做 HBM 和 DDR5,舊世代 DRAM 的產能就被永久移除。沒人能再「回頭」做它,因為新廠線根本不相容。結果是什麼?全世界只有少數 IDM 型公司,像華邦電、南亞科、甚至部分中國廠,還能在 20nm、25nm 這些「非先進但剛好」的節點上生產 DDR4、LPDDR4、SLC、NOR。華邦透露:20nm DDR4 出貨 QoQ 翻倍、16nm 產能明年中裝機、3Q26 量產;高雄廠月產能要從 1.4 萬片拉到 2.5 萬片,2026–27 CAPEX 投入 400 億。這不是景氣好就擴,而是被客戶長約(LTA)逼著擴。甚至有客戶一談就是六年需求,2028 年以後都先鎖好量。
台廠承接長期缺口
萬鈞法人說,投資人可以試著想像,當大廠不再回頭生產舊規格,小廠被迫承接長期缺口,而那些產品(DDR4、SLC、NOR)卻仍是網通、車用、工控的核心。這不是景氣循環,而是產業被 AI 時代「重新劃分疆界」後留下的供給空洞。AI 吞掉先進產能,需求卻蔓延到邊緣端,這次的 AI 熱潮不是只影響雲端伺服器,它正在往整個數位生態滲透。第一層是 HBM,南韓媒體指出,SK 海力士與 NVIDIA 談妥明年 HBM4 供應,價格比 HBM3E 高出超過 50%。當 HBM4 成本飆升、良率吃緊,DDR5 自然被推升;而 DDR5 又排擠掉標準 DDR4 的產能。這是典型的「結構性擠壓」,越上游的規格升級,越讓舊產品供應鏈窒息。
第二層是網通與邊緣,華邦提到Wi-Fi 7 已經拉升記憶體容量,部分客戶甚至開始設計 Wi-Fi 8 的產品。伺服器交換器現在主流還是 DDR4,需求量巨大;這部分兩三年內都不可能換到 DDR5。因此 AI 的外溢需求,正在拉高每一層級設備的記憶體使用量。
記憶體價值重估
第三層是長尾應用:車用、無人機、智慧家電。這些產品生命週期長,設計一次要跑五年、十年。當初導入的規格就是 DDR4、LPDDR4、SLC NAND、NOR Flash,認證通過後誰也不會輕易改。這讓整個「非先進製程的記憶體市場」變成了 AI 時代裡最稀有的穩定礦脈。目前記憶體價格不是瘋,而是「價值重估」。回頭看價格鏈:從 HBM 開始,傳導到 DDR5,再蔓延到 DDR4、SLC、NOR,最後進入消費模組與零售通路。
華邦記憶體部門毛利率從第二季的 12% 直接跳到第三季的 51%,當中雖有庫存重評價的貢獻,但第四季公司預期仍能維持同級水準,因為 ASP 還在往上。NOR 漲價、SLC 吃緊,Flash 成品甚至全數賣光。這說明一件事:市場漲的不是「情緒」,是「結構」。
產業重編碼要跟
通路端的限購公告,只是末端的「延遲反應」。當一個品項開始限購,代表通路知道,接下來幾週補不到貨。也意味著,整個供應鏈的價格上升壓力,還沒結束。從法人視野看:這不是漲價循環,而是「產業重編碼」,是「結構性缺口的原生受惠者」,像華邦、南亞科這類能在 20nm、16nm 節點維持 DDR4/SLC/NOR 生產的 IDM。他們的 ASP 會比以往更能反映真實供需,毛利率會進入長期高檔。
市場上很多人還在問:「會不會又是一輪短線炒風?」但從技術邏輯到產能結構,這次的答案很清楚:這不是循環,而是再編碼。當整個產業從「供過於求」的思維,正式轉向「產能為限」的現實,記憶體就不再是那個被動跟著景氣起伏的零件。它會變成一個「被算力、被結構性需求、被物理節點綁死」的稀缺資產。而這場重編碼,才剛開始。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