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機器人有望加入人類生活,改變社會樣貌。(圖/翻攝自Nvidia網站)由工研院主辦的「眺望2026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今(7)日下午於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AI機械」專場,並以「AI驅動下的智慧製造再進化」為主題,聚焦人工智慧技術如何深度融入機械產業的各大應用場域
在人工智慧技術的強力賦能下,智慧機器人正加速融入工廠、醫院、家庭,掀起實體產業智慧變革新浪潮,未來有望迎來跨越發展,賦能千行百業。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黃仲宏以「智慧機器人(含人型、自主移動)的發展與契機」為題,分享智慧機器人技術在全球快速演進下的發展趨勢與臺灣的應用潛力。他指出,機器人是能進行運動、操縱或定位且具有一定程度自主能力的可程式設計執行機構。國際機器人聯盟把機器人的類型主要分為工業型機器人、服務型機器人以及特種機器人。工業型機器人的應用像是焊接、碼垛、噴塗、上下料等。服務型機器人的應用像是清潔、手術、導覽等。特種機器人則是用在國防、軍事、探勘等。
智慧型機器人基於大模型技術,被寄望可在不限制固定應用的領域活動,運轉時可根據人的指令無縫生成相關代碼讓機器人動作。因此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更加通用,外觀和我們人類一樣的仿生機器人,可以馬上融入完全為人類設計的社會環境,特別是人型機器人,被冀望能打破工廠、商用和家用的壁壘,成為一個真正通用的機器人產品來更直接的協助人類,或是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缺工的問題,擴大生產力。更重要的是,它是人工智慧技術實現的最佳載體之一。
智慧機器人憑藉其適應各類現實生活場景的能力,正逐漸從專用轉向通用,提高規模效應並降低成本。作為實現具身智慧的最佳物理形態之一,機器人長期來看將擁有一定的市場規模,預計2035年全球人型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將達290億美元,數量突破百萬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