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盤前/誰是台股AI四騎士 報告一次看

財經中心/廖珪如報導

AI題材佈滿台灣供應鏈,如何選出產業龍頭成關鍵。(示意圖/PIXABAY)
AI題材佈滿台灣供應鏈,如何選出產業龍頭成關鍵。(示意圖/PIXABAY)

聚焦科技股的萬鈞法人視野近期發出文章分析指出,電影《出神入化》第三集要上映,片中有「四騎士」,台股也有「AI 四騎士」分別是川湖、智邦、貿聯-KY、勤誠。此前四家公司舉辦法說,聽完這四家法說,算是今年最受惠AI產業趨勢的技術領導廠商,可以發現目前AI 資料中心資本支出沒有降溫,需求的瓶頸在移動,先是 GPU,接著是機櫃與互連、再來是電力與液冷、最後回到系統整合能力。誰能跨層位、誰就拿到更長的成長坡道。

萬鈞法人是也指出,這季我最在意的,反而不是它 3Q25 的漂亮數字(營收 43.7 億、毛利率 74.6%、EPS 33.55),而是管理層對節奏與產能的自信。伺服器產品營收比重已逼近 9 成,訂單以美元結算、自然避險,營運槓桿乾淨;在我看,這代表它在主流應用的導軌抽拉機構等「不可或缺」的位置上,已經從「選配」變成「標配」。

更關鍵的是供應端:目前稼動率仍在 6 成區間,但公司已經規畫二廠與美國據點,智能化+自動化後可再開 20% 產能;若滿載月營收到 25 億不是問題。這不是喊口號,因為客戶結構與產品位置決定了它的能見度,GB300、VR200、各家 ASIC 機種都點名,這種「跨平台綁定」會把營收波動壓小。短線毛利率會因員工分紅、產品 mix 有 2–3% 的自然擺動,焦點放回營收增長與產能布署。風險端,我只保留兩點:系統性風險(公司自己也這樣定義)與訴訟節奏(對中系侵權的持續提告),但兩者都不改變它在機構核心件的護城河。

3Q25 的量體與獲利再創高(營收 729 億、EPS 14 元),毛利率因組合與匯率略壓,但營業槓桿明顯。真正的情報在技術與產品地圖:第一,800G 已是量產優勢,1.6T 進度在前段班,這會縮短從新平台到規模化的週期。第二,L11(Rack-level)系統整合時間表清楚:1Q26 研發完成、2Q26 產能就緒、3Q26 認證完成。這其實把它從「盒子」推到「機櫃層」,對單機 ASP 與內容率是質變。第三,面對更長距的 Scale-out 與未來的 Scale-across,智邦已押 WSS/OWS 光學開關,等於提前卡位資料中心內部的「光路由」。CPO 短期不商用,它用「DSP+光引擎」當中繼方案,這是務實且能累積經驗值的走法。

挑戰在於地緣、缺料、人力到處是瓶頸,客戶把出貨主體轉回台灣,也把供應鏈彈性放在聚光燈下。我的解讀是,這不是單季的「運氣」,而是產品階梯與組裝層級在上移;當 1.6T 與 Rack-level 同步開展,明後年毛利率不一定拉高,但營收曲線會更陡,現金循環也會更順。

3Q25 營收 184 億、營益率 19.5%、EPS 13.51,維持創高趨勢。成長趨勢仍在HPC、電力系統、資料互連。AI 機櫃功率跨越 100kW,資料中心電規從 48V 向 400V/800V HVDC 過渡,貿聯已經是 800V HVDC 生態的夥伴;在互連上,AEC 400G 放量、1.6T 研發推進,同步布局混合銅光與低損耗光纖;在製造與商模上,從零件供應擴大到子系統整合,提早切進客戶 co-design。這讓它吃到 AI 基礎設施「瓶頸遷移」的每一段:資料→電力→互連。等 HVDC 實際導入,匯流排、Power Whip、連接器與配電架構的內容率會往上。CPO 長期趨勢不變、短期未定,公司的策略是「光銅並行」,不賭單一路線;同時跨足半導體設備(SPE)子系統整合,把 AI 投資與設備資本循環串起來,現金流抗週期。風險和代價是:這條路很「工程密度」,對研發、測試與現場導入的組織力要求高,OPEX 管控要靠流程與自動化去抵消規模擴張帶來的費用上升。

3Q25 營收 56.6 億、毛利率 31.3%、EPS 8.01;數字也是令人驚艷,公司明確把重心從 Server 機殼推進到「客製化機櫃」,今年機櫃營收占比約 5–10%,明年要過 10%。我關注的是三個「延伸」:一是客群延伸,美、中、台三邊同步,AI(HGX、ASIC、GB 系列)與通用型雙線走,訂單能見度雖以一季為主,但專案 PO C→NPI→MP 的接力在跑。二是產能延伸,美國 NCT 年底試產、德州自有廠房洽談中,配合在地化與關稅;產能策略是「自製+小聯盟」,避免短期 Overbuild。三是產品延伸,從機殼到機櫃,機構件解決方案跟著客戶平台演進,GB300 已經著墨。以我的經驗,當客製化比重提升,早期會拉高工程費用與小量多樣的複雜度,但一旦通過主流 CSP 的設計窗口,量能與 ASP 可以同時擴。費用率公司目標維持 9–10%,這是我接下來會盯的 KPI。

萬鈞法人視野分析,如果把 AI 資料中心視為一條「電-冷-互連-計算-機櫃整櫃」的生產線:川湖坐在機櫃機構與導軌的「標配位」,平台升級它就跟著所有主流規格走,擴產是為了追需求;智邦從盒子擴到 Rack-level+光學交換,1.6T 節奏會把 26 年變成新一個放量年;貿聯-KY踩在 HVDC 與高速互連的交會,AI 機櫃每往上 10kW,它的內容率就再厚一層;勤誠用機櫃專案把 server 生意「往外擴」,在地化+客製化是它拿長坡的方式。

當 CSP 的 Capex 長約已鎖多年,真正考驗的是「誰能把產能、工程與地緣,組成可交付的系統能力」。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毛利率的短期波動不重要,工程密度與產能節奏才是估值的核心。

1.CSP 的 L11/Rack-level 實際導入時程是否如期(影響智邦、勤誠);2.HVDC 現場落地速度與規格收斂(影響貿聯-KY 單機內容率);3. 產能建置與在地化合規進度(影響川湖、勤誠的交期與成本);4. 供應鏈人力與關鍵零組件瓶頸(四家都會碰到,決定季度節奏)。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內容僅供參考,投資人於決策時應審慎評估風險,並就投資結果自行負責。
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

#GPU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