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立委陳菁徽(左)則不滿,食藥署2024年7月開始推動產品登錄制,但迄今卻只罰了32件、裁罰金額實在太低,可能不會有效。(圖/翻攝自立院直播)國內首度在化粧品驗出蘇丹紅色素,問題原料至少出貨12家業者、最新波及20項產品,不乏知名品牌踩雷,有業者甚至自認無辜落淚,「破口」究竟在哪?有立委今(26)日質疑是否違食藥署去年7月開始推動的化粧品許可制改登錄制「源頭放很鬆」,沒特別查上游原料,事後才亡羊補牢稽查後市場。對此,食藥署長姜至剛允諾將在2週內,要求所有產品都登錄完成。
衛福部長石崇良、食藥署長姜至剛等人今早至立法院衛環會「蘇丹紅化學原料竄臺,政府如何強化進口把關及後市場查驗,以維護國人健康安全」、「國內醫師、護理人力需求及分布暨防止醫療暴力措施及改善情形」進行專題報告備詢。
立委王育敏批評,蘇丹紅已經延燒2年,從食品到現在連化粧品都被汙染,每一次都是亡羊補牢,無法從源頭阻斷,認為涵蓋面廣,工業級蘇丹紅很好用,便宜、鮮豔又穩定,「難道只有一家有問題嗎?」她質疑,化粧品本來是許可制,但去年變成登錄制,會不會變「破口」?只查後市場是否合理,應該源頭也需要管理、如邊境也須查驗。要求食藥署至少應針對高風險產品採高強度管理。
立委陳菁徽則不滿,食藥署2024年7月開始推動產品登錄制,要求業者應善盡原料、產品的品質把關,完成登錄者才可以製造、販售等,否則最高可重罰百萬,且可連續開罰;但迄今卻只罰了32件、裁罰金額實在太低,可能不會有效。
姜至剛說,這一波查到的20個問題產品中,有2個沒有登錄、將開罰,食藥署是查到哪裡就公布到哪裡;而從許可制改登錄制,是跟國際化粧品管理趨勢一致,目前歐、美、日等國都是一樣的管理,回歸到終端產品。以近年後市場聯合稽查為例,稽查6513件,有4.8%品質不合格。國內化粧品製造商,應付產品把關責任,食藥署將依規模,輔導國內900餘家化粧品業者全數導入GMP認證,盼藉此杜絕蘇丹紅等不合規定成分混入化粧品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