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疫苗猶豫族」不打主因?台首本土報告出爐 列5大族群

記者蔡駿琪、周冠宇/台北報導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再現另一波疫苗搶打潮,不過儘管國內疫苗覆蓋率,第一劑突破80%、第二劑也有73%,但仍有約20%的人,基於不同理由拒絕接種。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公衛研究學院對此做了研究,發表第一份「疫苗猶豫族」調查報告,列出五大族群不打疫苗主因。公衛專家認為,指揮中心推出的打疫苗享優惠、到府接種服務,甚至祭出限制手段,雖然有用但效果有限,最好的方法,還是提升針對不同族群的「溝通管道」。

世界網球球王喬科維奇,以染疫痊癒為由不打疫苗,在澳洲引發簽證風波,儘管事件扯出不少案外案,但爭議根本到底最大的疑問,就是這疫苗要打還是不打。

施打第一劑民眾:「因為我怕疫情會再來,所以才想來打。」

眼看疫情失控,民眾突破心防,才決定接種第一劑疫苗,類似這樣的「疫苗猶豫者」台灣也有不少。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是有10%的人它是可以打,可是他因為各種理由所以他沒有出來打。我們的一劑覆蓋率,從79%推升到80%的這個部分,是從去年的12/20到今年1/14才到達80%,中間就間隔了24日才完成1%這樣的施打(率)。」

國內疫苗覆蓋率統計至1/22,第一劑突破80%,第二劑也衝到73%,扣除掉尚未開放接種的族群,「疫苗猶疑族」大約還佔20%,仍然選擇一劑疫苗都不打。

疫苗猶豫者:「我的血管已經塞到就是肚臍到將近到背跟心臟,所以打的時候很容易造成猝死,所以醫師是不建議,那說是就等口服,不過現在口服都不確定。」

▲台大公衛學院報告列出五大「猶豫疫苗族」。

身體因素被醫師評估無法施打,因為不確定打疫苗後究竟會帶來甚麼影響。台大公衛學院也發表台灣第一份的「猶豫疫苗族」調查報告,列出五大族群,包含年長者會擔心副作用,或覺得自己待在家很安全。還有些慢性病患認為,疫苗適用指引不明確,怕疫苗會帶來身體衝擊。

另外還有國內缺乏,孕婦接種的統計數據,讓些許準媽媽卻步。甚至有部分人是對政府、制度不信任。還有屬於「另類療法的使用者」,深信其它方法或運動能提高免疫力對抗病毒。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有些這個族群他們一直認為這個疫苗本身是一個異物,所以打在身體上面就好像打了一個外來的物質,所以他們覺得打疫苗對他們來講不如自己產生自然免疫力。」

北榮小兒感染科主任洪妙秋:「還有一個考量就是保護力,就大家說打了還是會得那為什麼我還要去打?會有這樣的考量,那這部分會影響民眾接種的意願。」

打疫苗看似簡單快速,但要如何說服打進身體,多重因素可能只缺一個關鍵誘因。

醫護:「今天有兩百塊對不對,我放這邊。」

接種民眾:「真好!」

提供疫苗接種能拿優惠,或提供不便者到府接種服務,甚至用盡各管道傳遞正確疫苗資訊,確實有辦法再拉高覆蓋率,專家也認為限制是手段之一。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譬如說現在台灣已經實施的八大場所,那你沒有施打2劑疫苗,你就不能進到八大場所,這就是某種透過所謂的限制,去讓這些人提高施打的意願,這個成效來講事實上以國外來看的話也會有一些爭議的存在。」

除了限制外,公衛研究專家認為,指揮中心需再特別設計針對「疫苗猶疑族群」提供不同「溝通平台」,再進一步建立完善配套體系,消除打疫苗疑慮,才能再把新高疫苗覆蓋率。

看更多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 最新報導:  https://bit.ly/37gsay1

★ 三立新聞網提醒您:

疫苗接種與猝死關聯尚無定論

©三立新聞台
疫苗猶豫族 研究 疫苗 疫情 施打 覆蓋率 不打 新聞深一度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