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哩路!安寧緩和讓癌末夫不再蓬頭垢面!妻感泣:他面帶微笑離開我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走向人生最後一哩路,透過安寧醫療有尊嚴地離去也是一種選擇。(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安寧不是放棄治療!人一生在世難免生老病死,但走向人生最後一哩路,親友不免經歷愛與痛的邊緣,透過安寧醫療有尊嚴地離去也是一種選擇。

林先生在42歲罹患肝癌末期,最後在台大醫院六樓緩和安寧病房離世。遺孀李小姐表示,選擇進入安寧緩和醫療非易事、過程會很掙扎,心裡總希望有一線生機;先生和家人在台大安寧緩和醫療團隊協助下,一起做好臨終準備。想起先生過往那天時沒有遺憾、臉上還掛著淺淺微笑,讓李小姐哽咽且感念、也總算「過了自己心裡那關」。

▲李小姐分享先生在台大醫院安寧緩和療護的過程。(圖/台大醫院提供)

李小姐日前受台大醫院之邀,分享「生命最後的完整照護」。她不諱言當時知道先生罹癌很震驚,先生過去有8次送醫記錄,每次都到急診被收治住院,但都安然度過可以返家;然而卻在一次住院時被醫師告知「必須要做好心理準備」,並建議掛家醫科接受安寧緩和療護。

治療過程中看到先生病情越往下走、最後一次到醫院時更出現吐血、血流不止的狀態,李小姐說,她心裡只想讓丈夫沒有遺憾、減低身體痛苦,如果真的要走,是不是可以輕鬆一點?

但面對往生,她說最難克服的是「放手」,心裡仍常浮現「是不是還可以為他多做點什麼」的念頭,所幸過程中醫護不斷勸慰,讓她得以冷靜、轉念改變思維,因為安寧緩和療護的重點已經不是「治療」,而是讓生病家人走得安詳,「最後一哩路」上沒有痛苦,也沒有遺憾。

「老天多給我們20幾天時間」她說,先生病情到後期時「翻身、換藥」等部分事情她的確做不來,透過實際安寧照護的過程,先生的確是舒適不少。像是在安寧病房時有志工幫先生洗一個很好的澡,藉由熱水溫度降低癌末的痛感,甚至幫忙理髮、刮鬍子,讓先生不再「蓬頭垢面」,在臨終的過程是比較舒適的,人生終站的時間也比預期的久。

家庭醫學部主任程劭儀指出,台大醫院早在1995年創院一百週年之際,於戴東原院長與陳榮基副院長支持之下,率全國公立醫院之先,由家庭醫學部成立第一個緩和醫療病房,成員包括醫師、護理師、社工師、臨床宗教師、志工等,至今已照顧過超過萬名以上的末期病人。

「安寧不是放棄治療,更不是負面消極的照護。」程劭儀表示,安寧緩和透過團隊來控制疾病造成不適,增進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與死亡品質,而且照護場所不一定是醫院,也延伸至居家、機構等社區照顧。事實上,就算是非癌症末期病人也可以得到安寧緩和療護的照顧。

▲程劭儀醫師表示,安寧緩和透過團隊來控制疾病造成不適,增進病人和家屬的生活品質與死亡品質。(圖/台大醫院提供)

台大醫院家庭醫學部教授蔡兆勳指出,健保於2022年再度放寬安寧療護給付對象,目前包括末期衰弱老年病人、骨髓增生不良,以及「病人自主權利法」規範的5種臨床條件病人等。強調安寧緩和醫療是預防醫學,治癒性治療可以和安寧緩和同時並行,讓患者得到更好照護。

程劭儀 蔡兆勳 台大醫院 癌末 安寧照護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