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旬糖友竟確診血小板低下! 現有治療選擇多 副作用不再令人怯步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65歲王先生有糖尿病,10年前被診斷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這是一種因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身體產生消滅血小板的抗體,當血小板數量過低,就有自體出血的風險。王先生起初接受類固醇治療,也打了免疫球蛋白,但血小板數量還是沒回穩。當時其他治療選擇有限,為了避免副作用,他選擇切脾、希望一勞永逸,剛開始血小板穩定回升,也不需要再治療。可惜幾年後又再復發,想到重頭再來的類固醇治療,王先生頭皮發麻,就怕副作用一一上身。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林慈濟醫院 血液腫瘤科-李思錦醫師。

類固醇傷腎血糖不穩? 恐懼副作用阻礙治療

王先生是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思錦的病人,回想其治療過程,李思錦說,類固醇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第一線用藥,但很多民眾一聽到類固醇就會害怕、擔心會傷腎,尤其王先生有糖尿病,也擔心類固醇會影響血糖控制、影響體態,覺得吃類固醇讓他腸胃不好、容易累等。雖然這些類固醇副作用是可逆的,且只要不是長期使用、謹慎控制藥量就能避免,但病人仍可能會排斥。

李思錦說,當王先生復發,過去類固醇副作用的印象再度放大襲來,也讓他抗拒治療。幸好近年治療藥物大躍進,類固醇以外的二線治療選擇很多。包含免疫抑制劑與血小板生成藥物等,王先生在替換成血小板生成藥物之後血小板穩定回升,同時免於擔心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

血小板低於10萬要注意 身上莫名瘀青、出血、刷牙流血是警訊

一般正常狀況下,血小板應該在15萬至45萬間,若低於10萬即符合血小板減少症的定義,若嚴重到低於3萬,就容易有出血風險,若發生在腸道、腦部,甚至可能危及性命,應該要慎重以待、積極治療。 李思錦表示,身上出現出血紅點、莫名瘀青、刷牙容易流血不止、月經量大到久久不停等,都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常見的症狀。但病友一開始通常會不以為意,甚至以為皮膚紅斑是蚊子叮咬、牙齦流血是牙周病等。等到症狀反覆出現或健檢發現血小板數值很低,才意識到身體出狀況。

造成血小板減少可能有很多原因,李思錦說,血癌、紅斑性狼瘡、肝炎等都可能造成血小板問題,但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有8成是原因不明,因此會透過血液、骨髓檢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當確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就可以從降低血小板破壞、增加血小板生成這兩條路徑思考用藥選擇。 李思錦說,病人使用第一線類固醇藥物多可以得到不錯的治療效果,但類固醇不能長期使用。根據治療指引,類固醇使用應控制在6週以下,如果在期間內無法有效控制疾病,就可以考慮轉換到其他二線藥物接續治療。若類固醇藥物效果不好,也可以直接選用其他二線藥物如血小板生成藥物、單株抗體等以達療效。

勿擅自停藥 放鬆心情、減壓避免復發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與免疫反應有關,響應世界紫斑周,李思錦也提醒,病友因注意維持心情穩定、減少壓力、健康飲食、生活作息正常,且要遵從醫囑服藥、按時回診,不要自行停藥、減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也不利藥量評估。如果出現發燒、感染等問題,也要小心血小板可能波動,應回診抽血、時時注意身體狀況。若病友有習慣攝取保健食品,應諮詢醫師,確認沒有藥物交互作用或不影響凝血功能,攝取一段時間也應抽血確認狀況更安心。

本衛教訊息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TW2309077467

李思錦 大林慈濟醫院 藥物 免疫力 血小板 類固醇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