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個資、上傳臉孔!中國推數位身分證 打造全世界最縝密網路監控網
編譯鄭羽芳/綜合報導
中國政府將於15日啟動「數位身分證」制度,宣稱能強化資訊安全並保護用戶隱私。根據《經濟學人》1日報導,推行數位身分證後,使用者登入各式網站與App時,將不再需向業者提供個人資料,只需透過此身分驗證,此舉將線上身分驗證的責任從私人企業轉移到政府,強化中國管理和監控公民數位生活的方式。
▲中國官方媒體與公安系統正積極正以「資訊安全」的名義,敦促11億網路用戶註冊。(圖/翻攝自Pixabay)
上傳個資防詐騙?官媒:就像政府送我們防彈背心
根據這項新計劃,使用者只需要透過應用程式,向警方提交大量個人資訊(包括人臉掃描),即可獲得數位身分證。中國政府強調,此舉是為了杜絕垃圾簡訊、電信詐騙及資料外洩問題,試營運計畫於一年前啟動,目前已有超過600萬人響應並完成註冊。這項計畫目前屬自願性質,但官方媒體與公安系統正積極正以「資訊安全」的名義,敦促11億網路用戶註冊。
該計劃旨在防止消費者受到騷擾。許多中國人被垃圾電話淹沒,因為他們的個資被出售給第三方,大量數據也遭洩漏給詐騙集團,這些電話詐騙每年造成數十億元人民幣的損失。一名官方記者興奮地說: 「這就像政府給我們送了一件防彈背心,保護我們的個人資訊!」
全面監控詭計!批評:中國監控強度再升級
儘管政府大力推動,質疑聲浪仍未平息。批評人士擔心,該身分證將加深國家對人民的監控,警方得以有效收集每個人使用的所有網站、應用程式。數位身分證的數據未來可能會被連接到一個全新的、更全面的線上監控系統,該計劃去年首次公佈時,在網路上引發強烈反彈,北京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勞東燕在微博上稱之為「詭計」,隨後,她的評論被刪除,帳號也被暫時封鎖。
▲北京清華大學教授勞東燕在微博上批評政策,隨後,她的帳號被暫時封鎖。(圖/翻攝自Pixabay)
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官方的資料安全紀錄本身並不可靠。2022年,一名駭客自上海公安資料庫竊得10億筆個人資料,至今仍是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資安外洩事件之一。儘管該事件在國內媒體幾乎未曾公開報導,但此類醜聞使中國民眾對政府集權控管個資抱持疑慮。
網路數據控制權 收編至極權國家手中
數位身分證為中國的野心勃勃的願景的一部分,國家將對經濟創造的大量資料流進行更牢固、更集中的控制,期望避免個人資料落入不法之徒手中,也蘊含著經濟機會。地方政府已建立了數據交易所,允許數據在政府部門、國有和私營企業間進行交易,在深圳,企業已經可以向政府購買消費者使用國家電網電力的資料。
原則上,數位身分證損害了私部門網路平台的利益。近年來,中國的數據公司受重創,例如中國監管機關2021年重罰叫車公司「滴滴出行」,因其未經授權收集數據並在美上市,最終被以「非法收集數百萬用戶資訊」威脅「國家安全」的罪刑,處以80億元人民幣(約新台幣360億元)罰鍰。如今,中國網路數據的控制權正迅速收編至國家機關手中。
靠海量數據發展AI 也幫監控網更加縝密
集中式資料流可能會增強中國的人工智慧計畫。中國企業被禁止購買美國設計的人工智慧晶片,但正如台灣科技投資者李開復所說,中國仍可嘗試透過為其演算法提供更多、更高品質的數據來尋找競爭優勢。由於中國官方在各個城市設置的數百萬個監視器,海量數據已經幫助中國企業在人臉辨識領域佔據領先地位。
儘管中國政府對數據技術抱持樂觀態度,但其數據管理記錄卻並不讓人安心。收入微薄官員總想方設法牟取暴利,透過出售高價值資訊謀取利益;此外,管理工作有時也會出現疏失, 2022年,一名駭客竊取從上海警方資料庫中竊取10億筆個人記錄。政府以安全名義推動數位身分證,然而,當政府掌控所有人的數據,誰來監督政府?《經濟學人》在文中結語提到,此類醜聞或許會讓中國人對數位身分證等政府計畫更加警惕。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