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秘密2】即期品寧丟不捐!食安法卡住 捐贈成本高、無誘因
記者游家瑋、何世得、簡若羽/綜合報導
除了要求食品業從源頭減廢,歐美多國也推動減稅、免責等措施,鼓勵企業捐贈即期品,但在台灣,多數業者寧丟不捐。食物銀行指出問題就卡在《食安法》明文規定,食物逾期不得轉贈,換句話說,就算送到受贈者手中,只過期一秒都算違法。要避免觸法,業者捐贈的門檻、成本就跟著大幅提升,像是捐贈長達10年的量販店,不只得配合食物銀行取貨時間提前下架商品、犧牲銷售機會,還得額外培訓員工篩選出品質無虞可以捐贈的商品。但這做法在超商體系恐怕行不通,一是門市數多,食物銀行量能恐無法負荷,二是加盟主多總部管理,媒合都是挑戰,若沒有政策提供捐贈誘因,業者不如直接丟棄。
即期麵包堆成小山,六位志工排開戰線挑選包裝,趕在新鮮時捐給有需要的家庭,但全台每年上萬噸剩食,能在他們手中重獲新生的少之又少。
台灣食物銀行聯合會理事長方荷生:「像麵包一個禮拜可以處理1900公斤,5天快兩噸。可是你知道嗎,台北、新北加起來這些上百家的麵包店,我們還沒有收到,我們只收到三十家,所以這些的丟掉的會比我這裡(捐贈的)還要多。」
辛苦製作的商品為何店家寧可丟棄也不願加入捐贈行列?
量販店企業永續經理林夢紹:「(捐贈過程)保存不當或者是員工訓練不足,或者是這些受捐贈的單位他沒有辦法好好地處理這些食物,其實都會造成一些食安的風險,對於整個通路的品牌商譽來講其實都是有很大的傷害。」
最大難題就是要讓食安零風險,我們直擊大型量販店即期品捐贈的前置作業。
麵包、蔬果等生鮮就怕被民眾翻看揉捏,外表破損品質打折,下架時得仔細觀察顏色、質地評估鮮度,真空包零食則要避免破洞讓微生物趁虛而入,必須確保完美包裝,而關鍵一步是檢查效期,距離到期最少一天以上才能避免食物銀行運輸、暫存,交到民眾手中不小心逾期觸犯食安法,細節滿滿的人工作業,業者都得額外訓練。
量販店企業永續經理林夢紹:「在整個捐贈作業的時候因為要有詳細地檢查,每天都有很多很繁瑣的工作需要來完成,甚至需要有系統的一些支援。」
來到商品報廢區,再透過企業內部系統將即期品一一報廢登記捐贈,盤點數量後才能聯繫食物銀行。
但對人力的考驗還沒結束。
食物銀行人員:「奶焗香蔥風味洋芋片兩包。」
物流車一到得派員負責對接做最後核對,努力10年,捐贈比例好不容易提高到15%,但並不是所有業者都願意這樣投入,因為涉及食安,捐贈門檻隱形成本相當高,像是受贈單位距離店鋪車程不得超過30分鐘,店鋪也得配合取貨時間提前下架犧牲銷售機會。
量販店企業永續經理林夢紹:「它(捐贈)其實會有很多的限制,例如它來到我們的店裡面,我們是不是有給它方便的停車。」
對超商來說更是關卡重重,不同於量販店單一品牌不到百家,超商動輒上千家,若投入捐贈,食物銀行量能恐無法負荷。再比較商品種類,量販店乾貨多效期長,反觀超商以鮮食為主,運送時保鮮難度高,加上超商加盟主多,總部媒合、管理都是挑戰,捐贈不只提高營運成本,更有觸法風險,缺乏誘因,業者寧可直接丟棄。
對比國際,義大利通過惜食法案鼓勵超商捐贈扣抵加值稅,美國則有食物捐贈法,給予捐贈者免責權和減稅優惠。其實地方政府早已意識到剩食問題刻不容緩。
新北市環保局主秘許銘志:「我們從民國100年開始協助連鎖速食業者、量販店、超商以及團膳業者還有餐館他們進行減廢。」
新北市環保局科員范晏瑄:「好那我們現在看一下你們廢棄物貯存區的部分。」
新北市除了查核報廢品流向,也透過跨局處整合成立惜食平台協助媒合捐贈單位,但食物重分配不能只靠單一縣市。
新北市環保局主秘許銘志:「除了法令還有整個就是跨縣市之間的網路跟平台的一個建制,就是中央可以來協助大家的。」
事實上,2020年曾有立委提出食物銀行法草案 ,卻因為中央對食安議題態度保守石沉大海。專家認為,捐贈是剩食減量重要解方,除了食品業者自訂目標,也有賴中央政策帶動,建構完善捐贈環境才不會讓該被珍惜的美味淪為地球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