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年吃11億顆安眠藥」登亞洲冠軍!醫揭3失眠型態:嚴重恐呼吸中止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據統計,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至30%。(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全台一年竟吃掉11億顆安眠藥!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統計,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至30%。醫師指出,2023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其中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
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
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24年發布的「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台灣整體得分為81.67分,僅略高於80分的合格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約40.9%的民眾表示睡眠狀況不佳。而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10–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50–60%。也就是說,失眠已經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失眠更與情緒障礙、注意力下降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堪稱現代人面對的重要健康課題。
振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表示,根據精神健康基金會統計,2023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11億6000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若將藥片依序排列,其總長甚至可繞行台灣一圈。這個數字不應該只是被視為「用量多寡」,更是我們重新檢視睡眠照護系統的提醒。
他說,安眠藥是醫療工具之一,對某些階段性的失眠者來說,短期使用可協助身心穩定、打破惡性循環。關鍵不在於用或不用,而是在醫師專業評估下,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並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例如睡眠衛教、壓力管理、認知行為治療(CBT-I)等,都是實證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的方式。
失眠跟壓力、「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有關
為何睡不著?毛衛中指出可能與快速的生活節奏、壓力增加及電子產品普及有密切關係。例如,藍光與社交媒體干擾生理時鐘,影響入睡品質。有趣的是,一項挪威的回溯研究以「Can’t Sleep」等關鍵字分析搜尋量,結果顯示日本、台灣與瑞典為搜尋率最高的三個國家;日本每十萬人搜尋「無法入睡」約 54 次(全球平均為 3.6 次),台灣也高達 39 次,是全球平均的 11 倍左右。
不過,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其中「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當情緒緊繃或焦慮時,大腦處於警覺狀態,交感神經興奮、難以放鬆,進而影響入睡與整體睡眠品質。生理上,睡眠也受到「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兩大因子的影響。生理時鐘是體內的時間節奏,與光照、作息等密切相關;而睡眠債務則來自長時間清醒所累積的身體需求。若這兩者失衡,便容易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等現象。
毛衛中說,根據臨床觀察與研究,失眠與多種身心疾病高度共病,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慢性疼痛、氣喘、胃食道逆流、夜間頻尿,甚至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等,若僅以安眠藥處理睡眠問題,可能忽略背後更核心的健康議題。
因此,針對失眠的評估與治療,建議應與醫師深入討論潛在共病狀況,從全人角度出發,整合式地處理相關問題;也更有機會根本改善睡眠,恢復自然入眠能力。若民眾長期有睡眠困擾,可尋求身心科或睡眠專科的協助,與醫師一起找出最適合的改善策略。
不良行為,請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