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後「類鼻疽」釀2死!恐致肺炎敗血症 症狀、傳染方式、預防一次看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近期降雨引發類鼻疽警報!接觸汙水或積水容易感染,症狀包括發燒、腫痛等,嚴重可能導致肺炎、敗血症。(圖/三立資料照)
近期大量降雨使多處積水或淹水,民眾若接觸到汙水或汙泥,可能感染類鼻疽,而積水孳生病媒蚊,易引發登革熱等疫情。今(2025)年國內累計2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2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類鼻疽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嚴重可能導致肺炎、急性皮膚化膿等。《三立新聞網》整理出類鼻疽的傳染途徑、症狀、預防方式等,幫助民眾遠離傳染病。
台灣類鼻疽疫情現況
截至7月22日,國內累計27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2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死亡個案因類鼻疽併發肺炎及敗血症死亡。病例以65歲以上與50到64歲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為多,其次是臺中市、屏東縣。
類鼻疽傳染途徑
類鼻疽是由感染類鼻疽桿菌引起,傳染途徑是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所引起的感染,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在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臨床症狀有哪些?
疾管署提到,類鼻疽臨床表現多樣,可能輕微到無症狀或不明顯,常被人忽略以為是感冒,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嚴重可能導致「肺炎、急性皮膚化膿與局部淋巴腫大、慢性化膿性類鼻疽、菌血症與敗血症。」
▲類鼻疽傳染方式、症狀跟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
潛伏期多久?
類鼻疽的潛伏期長短不一,從可能的暴露經驗推算至出現臨床症狀的時間,可短到2天,或長達數月或數年。另外,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若出現發燒、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以適當抗生素治療。
預防方法
清理家園時,務必落實「裝備要齊全、飲食要注意、清除孳生源」防疫三步驟,遠離傳染病。
1. 裝備要齊全:清理環境時做好自我防護,例如穿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等,避免被生鏽器物刺傷或割傷,切勿直接接觸汙水汙泥,以免受傷感染鉤端螺旋體、類鼻疽及破傷風。
2. 飲食要注意:民眾雨後要防範不潔飲食導致的腸胃炎,進行環境消毒,也要持續注意飲食衛生,食物飲水要煮熟煮沸,食物保存過久或變質不可再食用。
3. 清除孳生源:雨後一定要主動巡檢居家內外環境,落實「巡、倒、清、刷」,澈底清除孳生源,才能預防登革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