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災靠幣圈?光是不讓捐款消失在黑箱裡 就贏過傳統捐款好幾條街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幣安今年繼援助花蓮強震後,再度針對中南部豪雨災區空投120萬美元BNB協助重建,展現虛擬貨幣在救災領域的實質影響力,虛擬貨幣去中心化援助機制,善款免申請即達災區受災戶,區塊鏈透明公開可追溯,提升捐款效率與社群信任基礎。(示意圖/PIXABAY)
全球最大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幣安(Binance)再度展現國際企業對台灣的關懷。今年4月花蓮地震發生後,幣安即對災區用戶空投價值100萬美元的BNB作為緊急援助。隨著近期中南部連日豪雨成災,幣安慈善再宣布將針對彰化、雲林、嘉義、台南與高雄等災區空投總價值達120萬美元(約新台幣3,500萬元)的BNB代幣給受影響用戶,援助行動預計於8月14日起陸續展開,直接將資金發送至用戶錢包。
虛擬貨幣在災難應變中的角色正逐步轉變,不再僅止於加密金融的象徵,而是進入實質應用的第一線。尤其在緊急救災情境中,其迅速、透明、去中介化等特性,讓援助行動變得更即時、更有效率。透過區塊鏈技術,幣安能夠在無需傳統金融體系介入的情況下,將援助直接發送至災民的數位錢包,繞過繁瑣的行政流程與中介機構的分配層層,提升救災效能。
以幣安實際案例來看,2023年土耳其地震發生後,幣安對災民空投900萬美元BNB,2024年巴西洪災中則啟用Binance Pay直接轉帳至災民錢包,讓其能立刻購買食物與醫療用品。這類應用強調「直接分發」、「快速到位」,大幅縮短傳統救災從捐贈至分發的冗長流程。
虛擬貨幣救災的另一大優勢為透明與可追溯性。區塊鏈上的每筆交易皆可公開查詢,避免資金被挪用或延誤。例如2018年日本洪災期間,幣安透過Binance Charity公開141萬美元捐款紀錄,強化捐贈者信任,也讓災民得以確認資金流向。此外,由於虛擬貨幣無國界限制,全球用戶均可透過幣安等平台即時捐款,2022年烏克蘭危機期間即有數千萬美元加密資產湧入,展現全球參與的強大動能。
在實際執行面,虛擬貨幣也展現出高度靈活性。災民可自由選擇將收到的BNB用於消費、兌換成法幣,或轉為穩定幣(如USDT)避開價格波動風險。例如巴西災區災民在學會使用Binance Pay後,不需透過中介即可用BNB在合作商店購買所需用品,不僅解決生活難題,也進一步提升災後自立能力。
不過,虛擬貨幣應用於救災亦非萬靈丹,也伴隨實質挑戰。其一為技術門檻,部分災民尤其年長者對數位錢包或平台操作並不熟悉,因此幣安亦安排志工協助教學,引導其完成帳戶設立與使用流程。其二是詐騙風險增加,尤其災後社會秩序混亂時,容易出現冒名錢包或假募資網站。幣安過去在土耳其地震後即發出提醒,用戶僅應透過官方平台進行交易與接收資金。
此外,虛擬貨幣本身價格波動大,若在空投後幣值下跌,災民實際可用金額將減少。例如2018年日本洪災中,BTC價格波動導致原本預計購買力縮水,這也是目前許多平台偏向使用穩定幣進行災難救援的原因之一。再者,區塊鏈系統雖無需銀行,但仍仰賴電力與網路環境,當基礎設施受創嚴重時,數位錢包或交易系統可能無法正常運作。
從監管角度而言,不同國家對虛擬貨幣的接受程度與法律規範亦不盡相同。以2023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對Binance.US提起訴訟為例,即曾短暫影響用戶信心。在災難應變需要快速、穩定、安全的條件下,法規與執行機制如何與時俱進,也成為虛擬貨幣能否長遠投入救災場域的關鍵。
整體來看,虛擬貨幣在救災中展現的價值已逐漸獲得國際肯定。幣安透過過去幾年於花蓮、土耳其、烏克蘭、巴西等地的捐贈實績,證明區塊鏈不僅是金融科技的一環,也能成為緊急救援的創新管道。未來若能結合教育推廣與反詐機制、穩定幣與合規配套,將可讓更多災民享有快速、安全、直接的援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