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佩琪喊帶柯文哲照片天安門抗議 學者:名校光環下的荒謬劇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前台北市長柯文哲因涉京華城地容積率等案仍在押,柯妻陳佩琪18日現身民眾黨團記者會時稱,要拿柯文哲相片到中國天安門,抗議民進黨害她家破人亡!對此,學者直言,如果你把年代、人名遮住,也不知道這件事情,你永遠也猜不到,竟然是這四個名字填在這個故事裡面。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陳佩琪淚崩稱要拿著柯文哲照片到天安門廣場控訴賴清德。(圖/民眾黨提供)

成大教授李忠憲撰文《名校光環下的荒謬劇:陳佩琪、柯文哲與學歷崇拜》,他在文中寫道,看到陳佩琪說要拿柯文哲的照片到天安門,去找習近平申冤,控訴賴清德迫害。如果你把年代、人名遮住,也不知道這件事情,你永遠也猜不到,竟然是這四個名字填在這個故事裡面。

陳佩琪是唸台灣最好的學校科系台大醫學系,她是特例嗎?「我看未必!不是我酸葡萄心態,每次大考之後,看到有關這個科系的各種新聞,不管是考生或是過來人,我都會覺得這樣真的是好事嗎?」李忠憲說,人生才剛開始就拿到那麼大的光環,對小孩不公平,也讓一般人對社會價值取向產生偏差。

李忠憲直言,柯文哲跟陳佩琪、還有一大堆台大醫學系畢業生的表現,難道沒有喚醒一點點對這樣學歷崇拜的反省思考嗎?這樣的荒謬,其實不是單一事件,而是整個文化價值的差異所造成。

李忠憲提到,他認為歐洲人追求的是「品質」,專業養成、居住自由、制度信任,這些構成生活的重心。歐陸的哲學影響了他們的教育,與國民思考,美國基本上是由歐洲來的新移民所建構,在新大陸上面拓荒開墾,充滿冒險精神,但本質上還是繼承歐洲一貫的思想。

華人一般而言,傳統強調「名校」與「學位」本身的象徵意義。先是台大畢業,都是台大以後就比什麼科系,流於表象、失去意義。而且往往學校排名比科系或職涯方向更重要,「我要念台大」常常是學生跟家長的目標。

李忠憲說,美國的台灣留學生聚會的話題往往圍繞「哪一間學校比較好」,而不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有許多大學的同學到現在還是自己關起門來,維持一個圈圈,認為自己是社會主流的精英,學歷幾乎等於社會階層的門票。

歐洲對「名校」的迷思相對淡薄。許多國家(德國、北歐、法國部分)高等教育低學費甚至免學費,大學生分散各地。重視「專業領域」與「社會需要」,而非單純追求名校光環。社會上更看重學徒制、職業技術教育,不一定人人都要讀大學。

李忠憲也說,台灣人都要買房子,歐美並沒有特別一定要這樣。歐洲的租屋文化比美國更普遍,特別是德國、瑞士、奧地利,法律給租客較多保障,租屋不是過渡,而是一種長期生活方式。「必須買房」的壓力相對低,反而重視生活品質、公共設施。

對於司法,歐洲歷史上有較長的司法傳統(羅馬法系或大陸法系),人民多信任司法程序。民眾通常透過法律、議會與媒體來追求正義,而不是「申冤」。

李忠憲直言,當陳佩琪說要拿柯文哲的照片到天安門,這不是個人的荒謬,而是整個文化的縮影。

也許我們該問自己:當一個社會最驕傲的學歷,最執著的資產,和最渴望的正義,都是來自外部的光環,而非內心的信念,那麼我們真正缺少的,究竟是台大、豪宅,還是信任制度、實現自我的勇氣?

▲無罪推定原則。(三立新聞網製圖)

陳佩琪 柯文哲 李忠憲 習近平 賴清德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