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抗原」成關鍵!台大醫院B肝研究登國際期刊:「2類人」仍需治療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B型肝炎(B肝) 是肝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及早診斷和治療B肝,可以有效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台大醫院今(19)日發表與中研院合作的最新大型世代研究結果,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濃度低於100 IU/mL的非肝硬化、不活動性患者,其肝癌年發生率僅為0.08%;以及首次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高於10,000 IU/mL者,反而出現肝癌延遲發展的現象,可以更精準分辨出需要跟不需要用藥治療的患者,確保能真正減少肝癌風險。
這兩項研究由台大醫院曾岱宗醫師領銜,結合副院長高嘉宏及肝炎研究團隊主導的 ERADICATE-B 與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陳建仁院士主導的 REVEAL-HBV 兩大研究世代長期追蹤資料,為全球慢性B型肝炎患者的肝癌風險評估與治療決策提供全新依據。
研究團隊針對6139名慢性B型肝炎患者,追蹤長達20年,從中發現「不活動帶原期」及「免疫耐受期」兩類慢性B型肝炎患者,分別可以用「表面抗原 >100 IU/mL」及「表面抗原 <10000 IU/mL」兩項新的病毒指標,做為是否用藥的依據。不活動帶原期患者表面抗原 >100 IU/mL ,風險不可忽視,仍需要定期追蹤;免疫耐受期患者傳統觀念不需治療,但研究建議表面抗原 <10,000 IU/mL 者,可考慮及早治療。
第一項研究聚焦於不活動性慢性B型肝炎患者:研究團隊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血清濃度低於100 IU/mL的非肝硬化、不活動性患者,其肝癌年發生率僅為0.08%,遠低於國際建議的0.2%監測門檻,其肝癌風險與沒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族群相當,顯示這群患者已接近B型肝炎治癒標準,對精準醫療與優化肝癌篩檢策略具有重大臨床意義。
第二項研究針對免疫耐受期慢性B型肝炎患者:研究團隊首次發現B型肝炎表面抗原高於10,000 IU/mL者,反而出現肝癌延遲發展的現象,有助於界定真正低風險的免疫耐受族群,以避免過度治療。該成果經台、日大型世代研究互相驗證,凸顯B型肝炎表面抗原在不同疾病階段的多元臨床價值。
曾岱宗說,病毒量高、但肝指數正常,肝臟相對健康沒有太多破壞的「免疫耐受期」;以及病毒量低、肝指數正常的「不活動帶原期」,過去傳統觀念皆認為肝癌風險相對較低,不需治療,但仍可能誤判,導致其中有一部分患者仍發生肝癌,而研究結果則顯示,上述二項新的病毒指標,有望成為及早治療的判斷依據。也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Gut》與《Hepatology》發表兩項重要研究。
台大醫院表示,此研究成果不僅彰顯台灣在肝病流行病學與長期世代研究上的國際領先地位,也有助於重新定義「部分B型肝炎治癒」(partial HBV cure)與免疫耐受期的臨床管理,更為未來修訂國際治療指引提供重要實證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