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窮狀元殿試「僅寫8字」光緒皇帝當場落淚欽點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在中國歷史的科舉傳奇裡,清朝最窮狀元駱成驤的故事格外令人動容。殿試之時,他在卷末寫下八個字:「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讓本已心灰意冷的光緒皇帝熱淚盈眶,最終破格欽點他為狀元。這不僅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也是一段關於忠誠與理想的動人篇章。
天選之子:貧寒書生闖科舉
科舉制度是寒門子弟翻轉人生的唯一途徑。四川資中的駱成驤,自幼聰慧勤奮,十幾歲便因文章出眾而脫穎而出。後來他進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得到師長器重。
然而,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初入京城參加會試時,他名落孫山,甚至羞於返鄉。幸得友人幫助,他靠教書度日,再度發奮。兩年後,他終於中進士,獲得殿試資格。誰也沒想到,這次殿試,將徹底改變他的命運。
光緒皇帝親設考題:考「時政」而非八股
甲午戰敗後,大清朝飽受恥辱,光緒皇帝急欲尋求改革出路。於是,他破例將殿試題目改為「時政策論」,希望找到能真正救國的人才。
許多世家子弟因一味死讀聖賢書,無法應對新題。但駱成驤自幼身處民間,熟知百姓疾苦,對時局有獨到見解。他洋洋灑灑寫下萬言策論,條分縷析地提出整頓軍隊、懲治貪官、節用愛民等建議。
然而,最觸動人心的不是長篇大論,而是最後落筆的八個大字:「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八個字,讓光緒泣不成聲
原本,閱卷官僅將駱成驤評為探花,理由是字跡不夠工整。但當考卷送到光緒手中,他看到那八字時,竟淚流不止,激動喊道:「狀元就定他!」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意是「君王有憂,臣子應勞;君王受辱,臣子當死」。駱成驤借此表達:大清戰敗是皇帝與臣民的共同恥辱,他願以死效忠。光緒皇帝自覺有心無力、受制於人,這八字正道出了他的心境。於是,他揮筆改榜,欽點駱成驤為狀元。
史上最窮狀元:清廉一生,投身教育
雖然金榜題名,但駱成驤卻未因狀元身份享盡榮華。他為官清廉,拒絕貪利,甚至被百姓稱作「史上最窮的狀元」。
他一生熱衷教育,主持與創辦學堂,將積蓄捐贈學校,卻讓自己家境清貧,常常缺衣少食。有人建議替他修建「狀元府」,他婉拒,只求給學子更好環境。他常說:「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只有讀書高。」這句話激勵了無數後人。
此外,他還推崇武術,創辦國術館,推動「強國強種」理念,讓知識與武力並重。
結語:一束清末的光
歷史證明,光緒皇帝當年的選擇並非衝動。駱成驤這位清朝最窮狀元,雖無顯赫仕途,卻將一生奉獻給國家與教育。他的八字真言,不僅感動了皇帝,也留給後世一種精神:即便時局困頓,知識與忠誠依然能照亮黑暗,成為時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