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矽」其罪!美談保台條件要一半產能 南非原料反擊出口限制
編譯林浩博/綜合報導
台灣「矽盾」失靈,甚至成了大國獅子大開口的目標了嗎?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27日於專訪中放話,台灣想要美國保護,晶片產能就必須與美方對半切。另外,儘管專家呼籲台灣,應多善用晶片作為外交武器,但實際成效似乎有限。上週台灣對南非祭出晶片出口管制,以報復該國對台方的外交降級,卻立即遭到對方以晶片所需原料反將一軍。最終才過兩天,台灣就單方面撤銷管制。
想要保護?那就交出一半產能!
盧特尼克於美東時間27日,接受美國媒體NewsNation的專訪,當中他重申美台雙方的關稅協議「很快」就要到來,而半導體是繞不開的議題。
盧特尼克並不諱言,半導體生產集中在台灣,在美方眼中是一大戰略風險。他宣稱美國的手機與汽車,所用的95%晶片都產自台灣,但台灣距離美國本土9000英里,離中國則只有80英里,他對此直呼「這很不好」,尤其中方「毫不隱諱」他們的目標是「拿下台灣」。
盧特尼克接著還批評台灣「矽盾」說。他說該論點是美國十分需要台灣的半導體,因此將予以保護,但他認為,所有半導體都在遠方生產,再由海運或空運運來,「我(美國)是要如何保護你(台灣)」?因此他提議美台雙方產能「五五分」。據盧特尼克說法,這能確保美國對台仍有一定程度依賴,另一半產能則能確保美國「能做必須要做的」。
不過,對於盧特尼克的台灣掌控95%半導體說法,科技媒體《Tom's Hardware》認為,恐怕言過其實。報導引述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前年公布的報告,儘管在高階的GPU(圖形處理器)和CPU(中央處理器),台灣扮演要角,但美國市場上的記憶體與邏輯晶片,台灣出口比重各只占24%和44%。
晶片作為「外交武器」
自從澳洲記者艾迪生(Howard Lutnick)從2001年提出「矽盾」說法,台灣的半導體主導地位及其國安角色,就成了學界和政界的討論話題。彭博社專家作家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26日即撰文呼籲,半導體是台灣眼下「最強大武器」,台灣應多拿來作為與他國交涉的籌碼。
瓦斯瓦尼就拿中國為例,指出北京常利用經貿力量,脅迫他國和企業順從自己的意志,以對孤立和施壓台灣。像是中國就曾切斷對日本的稀土出口,封殺立陶宛進口產品,以及動輒懲罰把台灣列為獨立國家的企業。而中方手段成效非凡,如今全球承認台灣的國家只剩11個,比10年前的20多國,可謂腰斬。台灣所能依賴的,只有非正式關係。
瓦斯瓦尼指出,台灣的半導體優勢並非永久存在,因為美國、中國、日本與南韓,都在討論分散半導體的供應鏈,而台積電在半導體製造的規模與技術領先地位,長期下來恐怕也會失去,因此當前是打晶片牌的最好時機。
施壓南非卻無疾而終
雖然南非與台灣在1997年斷交,雙方仍維持非正式關係。但為了討好最大經貿夥伴中國,尤其2023年南非主持金磚峰會,而今年底又會主持G20峰會,兩場會議中國領導人習近平都會出席,南非與台灣的關係因此生變。
南非強硬要降台灣代表處降級,並從首都普勒托利亞遷出,作為反制,台灣23日宣布將限制對南非的絕大多數晶片出口。不過,才過了短短兩天,台灣又暫緩了這些措施,而據台灣外交部說法,這是因為南非展現了討論爭議的意願。
台灣難得硬了起來,用晶片當作反制武器,但不久又髮夾彎,讓人如同霧裡看花。不過,據《科技新報》25日的報導,台灣發布制裁預告後,南非外交部立即發聲明暗示,該國是鈀金屬等半導體原料「不可或缺」的供應國,並且正打算從礦產向高科技產業升級,打造「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面對台灣出口管制施壓,南非打出原料供應這張牌,反將一軍,隨後台灣立即在25日宣布暫停出口限制的預告。對於這場台灣與南非的這場短暫晶片交鋒,豐田汽車在南非的負責人告訴路透社,南非汽車業並不直接進口晶片,因此台灣的出口管制「影響很小」,但反過來半導體供應鏈需要鈀等鉑族金屬,因此台灣的限制恐遭供應鏈反噬。BBC也在29日的分析指出,台灣的半導體供應鏈盟友,像是日本,在南非等地也有業務,如果台灣禁止對南非出口晶片,恐怕也會殃及盟友的生產,從兩岸的外交戰,演變成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衝擊。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