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侵烏幫兇?被環團點名:台灣成俄羅斯「輕油」最大買家
編譯林浩博/綜合報導
台灣自詡是烏克蘭盟友,但一份環保團體調查報告卻驚爆,台灣已成為俄羅斯輕油的最大買家,引發助紂為虐的質疑。撰寫報告的環團1日召開記者會,呼籲台灣停止進口俄國輕油,別成為戰爭幫兇。輕油(naphtha)為製造半導體所需化學原料。
俄輕油購買大戶
英國《衛報》1日引述一份報告指出,台灣2025上半年,從俄國進口的輕油金額高達13億美元,而每月平均購買金額,也達到2022年平均的近6倍水準。若與去年同期相比,進口金額成長了44%。
俄國所以能戰爭打了超過3年仍可持續,出賣能源換來的輸血,功不可沒,當中就包含台灣貢獻的數十億美元。若回推至戰爭爆發的2022年2月,從那時起,台灣累計進口了680萬噸的俄國輕油,價值達49億美元,相當於俄國該產品出口的20%。
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的高級研究員韋伯斯特(Joseph Webster)直言,台灣購買輕油的錢,「對克里姆林宮來說,並非微不足道」。
掌握全球90%先進製程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是經濟命脈,因此十分需要用來製造半導體所需化學原料的輕油。可是台灣能源又仰賴進口,高達97%的比例都從外國運入。因此台灣儘管身為烏國盟友,也加入國際制裁俄國的行列,像是限制高科技零件對俄出口,但並未禁止進口俄國生產的化石燃料。不過,台灣最大的軍事靠山美國,總統川普正推動各國停止購買俄國石油。
台灣石化業趁機撿便宜
台灣在公開場合力挺烏國,卻又從侵略方大買輕油,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專家認為只是因為產業界的投機行為。
新歐亞戰略中心(New Eurasian Strategies Centre)外交政策主管洛夫(John Lough)表示:「這看起來只是台灣石化業的機會主義。」
俄國Ecodefense、德國Urgewald、台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以及芬蘭智庫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1日這天在台大校友會館召開記者會,發布了這份他們所共同撰寫的報告。會上他們呼籲停止「資助戰爭」,要求台灣政府全面調查企業購買俄國化石燃料情況,企業則須制訂淘汰時程與替代戰略。
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和陳冠廷也到場表達支持。陳冠廷強調,從報告來看,台灣的依賴程度「比想像中更嚴重、更複雜」,牽涉到外交、國安與經濟的風險,建議政府積極推動企業的能源能源多元化,因為能源不只商業決定,更是地緣政治槓桿。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