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撐過洪水還活著 光復災民堅強一句話:我也要給它希望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已過2週,不少受災戶在「鏟子超人」協助下完成住家清理,不過多處街道仍泥濘不堪。多名居民談及重建想像表示,目前只能先清理,不敢想太遠。
光復火車站鄰近住家,洪災時水淹近1樓高,水退後淤泥達小腿高度。各方志工多日協助,才逐步清出生活空間,沿路卻仍塵土飛揚、泥濘難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正路上一名72歲居民劉三妹在志工協助下完成清理,她在門前擺放物資、椅子,招呼志工休憩。她說,大水淹得太厲害,有些老人家來不及撤離不幸罹難,年輕人更不願返鄉,她也不敢再住光復,打算搬到花蓮市與兒子同住,老家若有人承租就出租。
許多受災戶清完淤泥後,1樓空空如也。陳姓居民1樓經營雜貨店、2樓為旅舍,家中仍堆滿毀損物資,她翻出一袋瓷器惋惜表示,整間店被大水清空,希望國賠越高越好,也盼人力資源不要中斷,協助重新裝修,至於是否繼續營業還要再考慮。
黃姓金紙行及免洗餐具店老闆娘談及未來忍不住落淚。她說,在地30年生意一夕全毀,損失數百萬元,「暫時門可以關就好」,思考重建心理壓力大。她50多歲,不知該退休還是繼續做,打算先休息一陣子慢慢想,也希望國賠能多一點。
大同村鄭姓居民表示,東西清完後才能思考下一階段,現在無法準確預測需要什麼資源,得先把水溝清好、移出淤泥垃圾,房子能住了再談重建。
邦查農場負責人蘇秀蓮說,政府指令不明,許多人不清楚要原地重建或遷村。不過,據她了解,大部分居民希望在地重建,政府應優先處理堰塞湖與堤防,居民才能展開重建。
蘇秀蓮預估,住家要半年才能恢復原有生活水準,農場地力修復則需2至3年。她長年從事有機農業多年,希望把土地重新整理好而非放棄。
記者採訪時,她正揮動鋤頭清理玫瑰周遭淤泥,她對一旁志工說:「它既然努力撐過了大水,我為什麼不給它希望?我救了它,它下次會開更多漂亮的花給你看。」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