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文字戰爭!「去中國化」最徹底的4個國家 有一個已經完全西化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韓國景福宮光化門漢字牌匾1970年代曾因「去中國化」被拆除。(圖/翻攝維基百科)
韓國景福宮光化門漢字牌匾1970年代曾因「去中國化」被拆除。(圖/翻攝維基百科)

在世界的四個角落,一場有組織、有計劃的「去中國化」運動,以四種不同的路徑,深刻地改變了這些國家與中華文化數千年來的關係。從禁止漢字到消滅方言,這不僅是文化的自然演變,更是為了實現政治獨立和民族認同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在兩岸分治的政治現實下,台灣也從教育著手,新課綱刪減中國史篇幅,試著建立台灣主體性,如今看來格外有既視感。

朝鮮世宗是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在位期間發明了訓民正音,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被稱為「海東堯舜」。(圖/翻攝維基百科)
朝鮮世宗是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在位期間發明了訓民正音,對韓國之後的語言和文化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被稱為「海東堯舜」。(圖/翻攝維基百科)

韓國:一紙政令摧毀數千年漢字根基 同音異義釀三年官司

韓國文字變革的核心,是由朝鮮世宗王於 1443 年創製的諺文(現稱「한글/Hangul」)逐步取代漢字在日常書寫中的地位。儘管直到 20 世紀早期,漢字仍在官方文書、學術、法律文本中使用。二戰後韓國政府加速「去中國化」,透過政策干預加速其退出日常書寫。

1970年3月23日,在時任總統朴正熙的命令下,工人拆除了景福宮光化門上的漢字牌匾,宣告了在小學教育中完全廢除漢字的時代來臨。數千所小學的漢字課本被收回銷毀,目的是要徹底擺脫一切外來文化的影響。

朴正熙是大韓民國第5至9屆總統,是南韓憲政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亦是南韓第18屆總統朴槿惠的父親。(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朴正熙是大韓民國第5至9屆總統,是南韓憲政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亦是南韓第18屆總統朴槿惠的父親。(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然而,這項激進的政策很快帶來了文化後遺症。由於韓文是表音文字,失去了漢字的區分,大量的同音異義詞引發了日常生活的混亂。最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 1980 年代初的首爾地方法院,兩家公司因合約中的韓文單詞 「대리」 究竟是「代理」還是「地名」而產生爭議,這場沒有漢字佐證的官司,竟整整打了三年,凸顯出缺乏漢字在法律和商業上的溝通障礙。

在文化理想主義與經濟現實的拉扯下,韓國社會開始分裂為「廢除漢字黨」和「漢字復活派」。直到 2010 年修復光化門牌匾時,雙方仍爆發激烈對峙,最終以漢字版本勝出收場。諷刺的是,雖然政壇一度大力推行廢除,但政界人士如宣佈戒嚴被罷免的總統尹錫悅在競選時,仍引用「必死則生,必生則死」等漢字標語來展現決心。

韓國捷運指示,已恢復標註漢字。(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韓國捷運指示,已恢復標註漢字。(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隨著中國連續 18 年成為韓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經濟現實壓倒了文化理想主義。1999年,總統金大中發表「漢字復活宣言」,加上三星等大企業在招聘中要求漢語六級證書,促使漢字教育在民間回溫。今天,儘管首爾地鐵站牌設有漢字標註,但仍有約 20% 的韓國大學生寫不出自己的漢字名字,社會陷入一種文化分裂的狀態。

胡志明原名阮必誠,「胡志明」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革命活動時使用的化名,後成為其常用名。胡志明是20世紀越南著名的社會主義革命家,也是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主要奠基人。(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胡志明原名阮必誠,「胡志明」是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革命活動時使用的化名,後成為其常用名。胡志明是20世紀越南著名的社會主義革命家,也是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的主要奠基人。(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越南:拉丁化的政治選擇 胡志明親手斬斷文化臍帶

對於精通漢學、能寫中國舊體詩的越南國父胡志明而言,1945 年手持用拉丁字母書寫的《獨立宣言》,是一個艱難但現實的選擇。越南的「去中國化」始於法國殖民者的文化改造工程。

1862年法軍佔領西貢後,殖民政府頒布命令,強制推行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國語字」,並關停所有儒學堂。法國殖民總督在報告中明確指出:「漢字是連接越南與中國的文化紐帶,切斷這條紐帶,越南就徹底屬於我們了。」法國人利用拉丁字母的易學性,在七十年的殖民統治中,成功讓大多數越南人只認識「國語字」,看不懂傳統的漢字和喃字(是一種過去在越南通行,以漢字為素材,運用形聲、會意、假借等造字方式來表達越南語的文字,其作用與朝鮮諺文、日語假名相同)。

精通漢學的胡志明廢除漢字,僅保留「福」字讓越南民眾貼春聯使用。(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精通漢學的胡志明廢除漢字,僅保留「福」字讓越南民眾貼春聯使用。(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1945年越南獨立後,胡志明基於民族獨立的政治需求,正式下令廢除漢字,將「國語字」定為國語。這個決定徹底改變了越南的文字生態,如今河內文廟裡的漢字楹聯已無人能解,古代典籍如《大越史記》淪為博物館展品。

諷刺的是,雖然官方推行徹底的去漢字化,越南民間對中華文化的眷戀仍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延續。越南人取名字時,仍會找專人選擇寓意好的漢字對應的越南文發音,但由於不識漢字,許多年輕人甚至無法分辨祖先牌位上的文字。胡志明只保留了唯一一個漢字「福」字,成為春節貼福字的習俗,或許是他對中華文化最後的妥協與保留。

蒙古國的成吉思汗雕像面朝南方,基座上刻著「劍指長城」。(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蒙古國的成吉思汗雕像面朝南方,基座上刻著「劍指長城」。(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蒙古國:蘇聯「文化清零」的暴力遺產 經濟現實逼迫文字回歸

在烏蘭巴托市中心,成吉思汗的雕像面朝南方,基座上刻著「劍指長城」,象徵著蒙古國對民族獨立的極度渴望。蒙古國的「去中國化」是四國中最暴力、最徹底的。

1924年蘇聯扶持下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隨之而來的是殘酷的「蒙古大清洗」,大量親中王公貴族和知識分子被消滅,同時蘇聯專門派人燒毀了回鶻式蒙古文典籍,進行文化清零。1946年,蒙古國宣布廢棄回鶻式蒙文,開始使用以西里爾字母為基礎的新蒙文。教科書也被篡改,將元朝描述為「蒙古帝國殖民中國」,清朝治理被污名化為「掠奪牧場」。

《蒙古國語言法》明定,自 2025年1月1日起,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活動應同時使用西里爾文和傳統蒙古文兩種文字。(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蒙古國語言法》明定,自 2025年1月1日起,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活動應同時使用西里爾文和傳統蒙古文兩種文字。(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蘇聯解體後,蒙古國開始了漫長的「去俄化」和文字回歸之路。2015年,蒙古國頒布《蒙古國語言法》,明確規定自 2025年1月1日起,國家行政機關的公務活動應同時使用西里爾文和傳統蒙古文兩種文字。恢復傳統文字的目的是為了找回與傳統典籍的連結,並與鄰近的內蒙古同胞進行文化交流。

然而,這項回歸之路阻力重重,根據《新京報》報導,2021年的調查顯示,仍有近半公務員不支持同時使用兩種文字。此外,蒙古國 90%的礦產輸往中國,經濟高度依賴南方鄰國,這使得文化與政治的選擇更加複雜。當烏蘭巴托青年高舉「驅逐中資」的標語時,他們燒煤取暖的鍋爐和超市的日用品,卻都貼著「中國製造」的標籤,形成了極大的諷刺。

新加坡初獨立之時,李光耀曾對外說了這麼一段話。「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新加坡初獨立之時,李光耀曾對外說了這麼一段話。「我不是中國人,就如甘迺迪總統不是個愛爾蘭人。」(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新加坡:李光耀的鐵腕西化 以「文化空洞化」換取國家生存

1965年被迫獨立後,華人佔 74% 的新加坡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時任總理李光耀做出了徹底「去中國化」的決定,其決心之堅定,從他「要把漢語當作國語,除非從我的身體上踏過去」的發言中可見一斑。李光耀認為,新加坡必須徹底西化,以獲得西方的信任與投資,換取國家生存的空間。

華人海外建立的第一所大學南洋大學,被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華人海外建立的第一所大學南洋大學,被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去中國化」最關鍵的一步,是關閉了華人海外建立的第一所大學——南洋大學。在李光耀眼中,這所華文大學是「毒瘤」,政府透過不承認學位、軍警介入等手段打壓。1980年,南洋大學被「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其帶有中國宮殿式建築的校舍被拆除,只留下行政大樓和牌坊。1986年,最後一所華文小學關閉,「消滅中文」的教育計劃取得完全勝利。

語言清洗還擴展到公共空間:電視台的方言節目全被取消,福建話、廣東話等方言從此消失。李光耀甚至以身作則,放棄了自己流利的福建話。

然而,戲劇性的轉折在 1979 年出現,中國改革開放後,李光耀開始推廣「講華語運動」。但為時已晚,經過二十多年的「去中國化」,新加坡的華文教育已徹底斷根。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坦承,新加坡經濟的成功,建立在文化空洞上,「如果時光到流,我仍會這樣做」。(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李光耀在回憶錄中坦承,新加坡經濟的成功,建立在文化空洞上,「如果時光到流,我仍會這樣做」。(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新加坡的「去中國化」是最徹底的。在這裡,西方白人成為地位最高的族群,年輕華人將月餅稱為「mooncake」,祠堂祭祖改用英語祝禱。儘管政府努力推廣華語,但在 2019 年的統計中,新加坡華人家庭在家中主要講英語的比例仍高達 70%。李光耀在回憶錄中承認:「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依然會堅持當初的決心,因為除此之外別無辦法。」新加坡的經濟成功,建立在文化空洞化的基礎上,使其成為一個「華人面孔的西方國家」。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關我什麼事 20251006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