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士科怎解】國巨當年踩坑 新壽今又埋雷?輝達總部命運 風向球劇變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導覽目錄:
面對輝達總部選址所衍生的各方批評指教,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親上火線,首度公開回應外界質疑,他再次強調輝達「只屬意北士科T17、T18基地」,既不考慮其他地點,也不會將總部設於台北市以外。
魏寶生指出,新壽早在2021年依法取得北士科T17、T18地上權,並依規申請建照與籌備開發,並非外界指稱「土地閒置不開發」。改革派入主新光金控後,公司積極推動土地開發,過去曾與國巨洽談,後又與輝達接觸,均依需求變更設計、準備動工。他強調,相關工程申請早已送交市府,「不是沒做事,而是卡在行政程序」。
針對外界批評新壽開價140億元「獅子大開口」,魏寶生回應,金額並非臆測,而是依據地上權剩餘年限與預期開發利益精算,過程經公司治理與董事會審核,「有憑有據,通得過輝達這一關,也通得過內控機制」。
魏寶生進一步說,最簡單的解法是由新壽直接將地上權移轉給輝達,由輝達自行付款,新壽退出、市府無須編列預算,「不必花納稅人的錢,也不涉及圖利」。但北市府仍擔心有違法疑慮而拒絕。
至於外界關心若案子破局,輝達是否另覓他處?魏寶生透露,輝達美國總部的全球不動產主管曾明確表示,只考慮北士科T17、T18,「沒有第二選項」。若最終無法落腳台北,輝達可能將區域總部轉往印度或馬來西亞。他強調,這不僅關乎新壽利益,更牽動台灣AI產業布局與國家競爭力,「我們會盡力協商,爭取一個三方都能接受的圓滿結果」。
輝達的選址劇本真的寫好了?
有趣的是,魏寶生的回應透露了2個關鍵情報,甚至是被外界忽略的細節!
關鍵情報一:國巨曾鎖定T18地塊,輝達並非首位「有緣人」
魏寶生不經意證實了國巨曾經看上T18的傳聞,2024年2月期間,當時新光金增資案還沒落幕,就傳出新壽將轉讓旗下位於北士科T18土地,並傳出已洽國巨董事長陳泰銘接手,當時新光人壽表示,無法證實是否轉讓T18,對於當時董事會通過出售不動產,新壽僅強調,一切都還在進行中,未有結果前,不便對外透露。而「併購大王」陳泰銘被點名接手T18土地,國巨則回應,「不知道相關內容從何而來」。
關鍵情報二:決定輝達總部命運的幕後單位:神秘CRE團隊出手了
外界總以為,輝達宣布要在台北設立亞洲總部,是黃仁勳一時興起、順勢而為的決定,但實際上,這背後早有一支極具戰略性的專業團隊在運作。這個團隊名為「Corporate Real Estate(企業不動產,簡稱CRE)」,是輝達內部少數能直接左右重大投資決策的單位之一,專責全球土地開發、租賃協商與廠區規劃。簡單來說,CRE團隊決定了輝達下一座總部要蓋在哪裡、花多少錢、怎麼蓋。
根據輝達官方職缺資料,該團隊近期在台北設立「Corporate Real Estate Transactions Manager(企業不動產交易經理)」職位,負責亞太與印度地區的土地評估、租約談判與選址規劃。這個職位要求極高,必須擁有十年以上亞太商用不動產經驗,熟悉各國法規、財務模型與租賃結構,還得懂得跨文化溝通、合約審閱、城市發展趨勢分析,以及能在法律、財務、營運部門間協調決策。某種程度上,這個人不只是房地產經理,更像是輝達在亞洲的「空間戰略官」。
CRE團隊的角色遠不止於找地蓋廠。他們會綜合評估城市基礎建設、供應鏈密度、政治穩定性、稅務優惠與人才布局,再把這些因素轉化成投資建議。以台北案為例,從北士科的交通可達性、土地法規到市府招商政策,幾乎都在這支團隊的雷達圖上。輝達最後鎖定北士科T17、T18地塊,並非偶然,而是這群擅長在地圖上「算命」的房地產分析師與律師們,層層推演的結果。
這樣的單位並非輝達獨有。Google、Apple、Amazon、Meta都設有類似單位與系統,負責資料中心與辦公空間布局。這些團隊往往擁有數十到上百名成員,年度預算動輒數十億美元,是企業長期競爭力的重要後勤引擎。
對輝達而言,CRE不只是處理房產的後勤單位,而是一個影響企業命運的智囊。從美國聖塔克拉拉總部擴建,到英國劍橋AI中心、再到如今的台北北士科,每一座輝達新據點的背後,都有這支團隊的身影。也因此,台北之所以被選中,並非單純的象徵意義,而是一場經過縝密計算、法務評估與產業布局的全球布局之一環。
國巨曾進場的坑 輝達為何還要踩一次?
不過事情發展至此,似乎走到了死胡同,在資訊不透明的狀況下,更多的疑點難免油然而生。
外界多半聚焦在市府與新光人壽之間的拉鋸,但少有人回頭問:「為什麼魏寶生斬釘截鐵的表示『輝達只考慮北士科T17、T18,沒有第二選項』?」、「黃仁勳的口袋名單真的只有T17、T18?」
既然國巨原本有可能迎娶T18,為什麼一轉眼新郎又變輝達?看來國巨曾經踩過的坑,怎麼輝達還要再來踩一次?
台北市議員游淑慧在臉書發文指出,當初聽到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表示「已與現有地主談妥」時,她心中便一驚:「新光人壽憑什麼在未經台北市政府同意的情況下,就私下承諾要將租約轉讓?」、「地主是台北市政府,新壽只是地上權人,擁有的是開發與營運權,並沒有權利將土地租約直接轉給他人。」、「北市府應展現魄力,直接與輝達對口協商,積極協助取得用地,不要再讓新光人壽從中操作。」
游淑慧呼籲:「新壽應誠實告知輝達契約限制,也要求北市府釐清此案的法律關係,避免讓國際投資案卡在模糊地帶。」
根據多位產業界人士私下透露,輝達之所以選中T17、T18,並非黃仁勳親自挑地,而是根據台北市府及顧問團隊的建議,但問題在於:輝達的顧問團隊,可能確實如同游淑慧的質疑,未必充分理解地上權制度的複雜性。換句話說,黃仁勳可能知道地點在北投,但未必知道「那塊地的使用權不能直接買」。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輝達與新光談妥「直接移轉地上權」後,卡在北市府因為這個方案,法律上介於「灰區」與「創新」之間,若市府點頭,就可能被批圖利;若拒絕,又恐錯失輝達。這場政治與法律的角力,成了雙方都進退失據的「制度陷阱」。
至於是否有人利用輝達的急迫、「玩資訊落差」、帶著外資「闖關」?目前無明確證據,但從時序看並非不可能,因為新壽與輝達的協商始於2024年中,時間點正是北士科招商壓力高峰期;對市府來說,「輝達進駐」是政績,「推不動」卻會被罵效率差,在這種壓力下,部分幕僚與仲介角色或許有意低估法令風險,促成「先選地、後補法」的決策路徑。
外星艦隊想降落:台式制度迷宮先解關
生意人在商言商,只要是錢能解決的問題,都是小問題,輝達與新壽之間的交易,彼此協議好就行,於是輝達總部案出現第二個「攔路虎」:台北市政府!
台北市政府對輝達一案,立場一貫為「全力協助,但依法行政」,強調提供可行方案,同時避免圖利疑慮。 市府於2024年6月促成輝達與新光人壽簽署合作意向書(MOU)後,重申兩大方案:一為新壽依原合約興建廠辦後移轉;二為合議解約,市府願支付40億元買斷地上權。
市長蔣萬安多次重申立場:「在一切合法合規的情況下,北市府會全力給予協助。」 他指出,市府對合議移轉持開放態度,但需依法審核,以避免圖利爭議。
副市長李四川表示,「市府給最大協助,重申兩方案可行,持續與輝達溝通。」 市府已備T12基地作為B計畫,整合50位地主,但成本高,台北市產發局長陳俊安則透露,北士科還有許多市有土地,會進一步與輝達確認。經濟局長林敬能則說,「北士科潛力在聚落,輝達若成產值翻倍,但我們依法審核。」
從5月到10月,市政府的態度微婉中又似乎夾帶了難以啟齒的難處,台北市政府最擔心的圖利疑慮,源於合議移轉方案:若市府同意新光人壽直接將地上權移轉給輝達,可能被視為違法優待新壽,導致權利金損失或合約違約。 市府擔心此舉觸及《政府採購法》與《都市計畫法》,因新壽2021年以40億元低價得標(溢價率僅9-27%),若輕易解約,恐遭指控主觀意圖圖利。
網路上鋪天蓋地都是指責台北市政府軟弱、蔣萬安無能,民進黨議員簡舒培10月2日批評,「柯文哲遺毒斷送機會,市府怕圖利不作為。」 ,蘇煥智分析,「市府論點不明,地上權轉讓本身不違法,但政治壓力放大風險。 」
T12備案難度高:面積、整合、時程三重關卡
一路飽受批評的台北市政府,其實並非沒有放棄溝通協調,據了解,北市府10月7日再度與輝達代表召開協調會議,會中市府提出替代方案,希望以北士科T12基地搭配周邊私有地整合為新選址,整體規劃面積約3.7公頃,接近輝達原本設定的3公頃需求。北市府並允諾,若輝達願意考慮T12方案,市府將主動出面協調周邊地主整合,力求土地一體開發,以作為T17、T18卡關的備案。
不過,T12本身面積僅約2公頃,與輝達所需的用地規模仍有明顯落差。該區土地所有權結構更為複雜,大部分由7位法人地主持有,其中包含味丹、開璽建設等企業,另有約10餘位自然人分散持份,若要進行整合開發,恐將曠日廢時、成本高昂,一般建商要整合這類土地都要花上好幾年,更何況是國際企業要來落腳,談判難度可想而知。
據指出,北市府此次拋出的T12方案,實際上早在輝達初期評估階段就曾出現,但最終未被採納。主因除用地不足外,輝達也顧慮到若需整合私人土地,不僅行政流程漫長,還可能導致工程進度失控、投資成本難以預估。對一家全球晶片龍頭企業而言,時程掌控至關重要,輝達因此傾向維持原本的北士科T17、T18基地方案,並在內部討論「如何讓這案子繼續往前走」。
輝達對台灣設立總部的態度仍十分堅定,不會因一時的土地糾紛就輕言放棄。「輝達看重的是台灣的技術人才密度與成本競爭力,這是其他地區難以取代的。」
至於北市府另一個提案,松山機場南側土地,輝達方面也曾評估過,不過因當地屬於住宅區,且受飛航噪音影響嚴重,不符高科技辦公環境需求,最終未被列入考量。
目前,北市府、新光人壽與輝達三方仍持續協調。新壽主張其取得地上權依法有據,並希望市府批准與輝達的「地上權移轉」合作,讓案子得以推動;市府則顧慮此舉可能牴觸BOT契約,恐引發程序與責任爭議,因此態度審慎。輝達方面則維持耐心觀望,持續與兩方保持溝通。
知情人士坦言,輝達目前「仍在最後努力階段」,尚未出現破局跡象;但若T17、T18的談判確定走不下去,才可能考慮替代基地。「這一步若真的走不通,輝達下一步會怎麼走、是否仍留在台灣,就不好說了。」
站在新壽的立場,若T12方案被輝達接受,原先可望起碼有40億元的補償費,瞬間歸零,想必對言必公司治理、股東權益的新光人壽,恐怕往後的日子會不太好過。
AI總部椅子大戰擴散全台
輝達、台北市政府、新光人壽與眾多地主們的糾葛,剪不斷理還亂,讓地方政府聞到機會。北市府仍在積極協調,新北與高雄兩地則趁勢出手,展開新一波「輝達爭奪戰」。
新北市率先表態,市長侯友宜8日公開宣布,新北已備妥多處具潛力基地,願以最大誠意全力爭取輝達落腳。他指出,「若北士科真的卡關,新北市會是輝達的第二首選」。據了解,新北市府近月已成立跨局處工作小組,針對潛在用地進行盤點與評估,鎖定「北士科外圍區域」以及「新北科技園區」作為主力候選地。
其中,「新北科技園區」位於新莊與五股交界,距離台北市區約15分鐘車程,為近年新北市推動智慧製造與AI應用的重點發展區。園區內已有台塑、華碩等企業設廠,交通便利、產業聚落完整。新北市府規劃採「公私合建」模式,整合部分私有地與市有地,共同打造輝達台灣總部園區,並主打三大優勢,供應鏈完整、土地彈性高、政府支援快。
市府內部人士透露,新北提出的誘因方案包括:提供租稅減免、人才研發補助、AI專用電力與資料中心接入支持,以及企業遷入行政協助「一站式窗口」。此外,新北強調其位於「台北科技走廊」中段,北連士林、南接新莊、五股產業聚落,交通可直接連結機場捷運與中山高,具備高度國際連通性。「輝達若落腳新北,不但能共享台北都會圈資源,更能快速銜接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中上游。」該官員指出。
對於外界質疑新北與北士科相距不遠,是否僅是「平行替代方案」?侯友宜回應,新北有更大腹地與彈性,可依輝達需求量身訂做基地規劃。「我們不只是提供土地,而是提供一整套生態系。」他表示,新北希望打造的不僅是輝達總部,更是AI與雲端運算的產業聚落,未來將整合企業加速器、國際會展空間及研發支援中心,形成AI創新走廊的中樞節點。
除了新北外,高雄市也正積極爭取。據悉,高雄經發局早就主動聯繫輝達在台窗口,推介「亞灣新創園區」與「楠梓科技產業園區」兩地點,並提出港區5G專網與綠電供應優勢。高雄市長陳其邁日前受訪時強調,「輝達若願意來南部,我們會以最彈性的方式協助」,透露市府已規劃專案招商小組,準備針對AI產業鏈進行量身打造。
目前輝達尚未對外表態是否考慮新北或其他城市方案,但從地方政府的積極動作可見,這場台灣AI總部爭奪戰,已從北士科一隅,擴散至整個台灣產業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