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能得到夢寐以求的諾貝爾和平獎嗎?專家:明年可能真有機會
記者蒲世芸/綜合報導
導覽目錄:
據CNN 9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近來積極為自己爭取諾貝爾和平獎,但目前看起來,這場「自我提名運動」仍未獲得太多認同。根據《華盛頓郵報》和益普索(Ipsos)上月的聯合民調,就連共和黨內也僅有約半數選民認為他配得上這項榮譽,整體美國民眾中更只有22%同意。
然而,本週情勢出現些許轉變。隨著加薩地區達成第一階段停火協議,川普的「和平推手」形象似乎突然變得更具說服力。儘管協議內容仍有許多細節待確認,也趕不上將在美東時間10日上午5時揭曉的和平獎公布時程,但連一些中立的外交專家與長期批評川普的學者都開始認為,他「明年可能真有機會」。
壓迫納坦亞胡被視為關鍵轉折
外界普遍認為,川普在推動加薩停火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儘管協議僅實現他所提20點和平方案的一部分,但確實是「朝正確方向邁出重大一步」。
曾任美國國務院顧問的知名學者米勒(Aaron David Miller)分析,「這次停火與人質釋放若能實現,關鍵就在於川普願意向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施壓。歷任美國總統中,無論共和黨或民主黨,從未有人在這麼關鍵的政治與安全議題上對以方施壓力道如此大。」
川普向來以「非典型手段」在國際舞台上強勢操作,讓世界領袖又驚又惑。但這次的加薩協議,或許正展現了這種高風險策略能帶來的高回報。
和平推手與開戰元兇的雙面形象
不過,就在外界討論川普是否配得上和平獎的同時,他的另一面卻再次引發爭議。川普政府近日對加勒比海地區涉嫌運毒的船隻發動空襲,導致至少21人死亡。
哥倫比亞總統裴卓(Gustavo Petro)批評,美國的行動「開啟了一個新的戰區」,甚至暗指美國是為了奪取石油利益。不過白宮回應,這項指控「毫無根據、極其惡劣」。
部分國會議員已試圖限制川普發動此類攻擊的權力,但動議最終遭否決。反對者指出,這些空襲缺乏戰爭授權,等於讓政府自行決定誰該被擊殺,恐構成「戰爭罪」。
國內鎮壓疑踩線
除了海外軍事行動外,川普在國內的強硬手段同樣備受爭議。他近月多次動用國民兵應對示威,甚至將政治對手形容為「恐怖分子」,讓外界質疑他正在模糊軍警與民政權力界線。
上週末,一名聯邦法官裁定川普派遣國民兵進駐俄勒岡州波特蘭(Portland)的行動「違法」,並指出當地抗議活動「並未達到嚴重暴力程度」。當川普政府試圖繞過該裁定時,法官更警告這舉動「幾乎等同於違抗命令」,還直言政府行為「有推動戒嚴之虞」。
川普近期甚至公開談論要「監禁反對他的民主黨人」,還在對軍方演說時煽動軍人「抵抗政敵」,種種舉動都讓外界懷疑,他是否正走向一條與「和平」背道而馳的路。
掌握全球脈動、深入觀點分析,訂閱 一鍵看世界SET 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