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助攻!台師大領先全球開發「抽血驗失智」技術

記者柯美儀/台北報導

台師大光電所深化應用英國學者克拉克(左)的研究,領先全球開發「抽血檢測失智症」技術,並成功導入臨床市場。(圖/台師大提供)

英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學者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及美國學者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獲頒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3人因發現「電路中的宏觀量子穿隧和能量量子化」獲此殊榮。台師大今(10)日表示,克拉克曾擔任學校講座教授,光電所將其專精的相關研究加以深化與應用,領先全球開發出「抽血檢測失智症」技術,並成功導入臨床市場,開創醫學檢測新紀元。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師大表示,在《超導電子學》領域中,克拉克教授是公認的關鍵人物,更以「King of SQUID」之名享譽國際。SQUID(superconducting quantum interference device)《超導量子干涉元件》為目前全球最靈敏的磁性感測器,對基礎物理與醫學檢測皆具劃時代意義。

英國學者克拉克(右二),曾於台師大擔任講座教授。(圖/台師大提供)

台師大指出,克拉克教授曾在2012年到2017年之間,應光電所邀請來台擔任講座教授,與台灣研究團隊深度合作。台師大也有多名教授研究與SQUID相關,光電所教授謝振傑提出「轉移線圈架構」,為高溫(液態氮冷卻)的超導量子干涉元件帶來革命性的感測設計;教授廖書賢以此為基礎,開發出具備高靈敏度、低成本的高溫超導量子干涉元件核磁共振/磁振造影系統,可快速檢測病理。

台師大光電所團隊謝振傑教授示範磁性奈米粒子試劑可被磁鐵吸引。(圖/台師大提供)

台師大說,光電所講座教授洪姮娥先開發出獨步全球的「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ImmunoMagnetic Reduction, IMR),該技術利用磁性奈米粒子能以高準確率、快速結合生物分子或核酸的特性,廣泛應用於醫、農、林、漁、牧檢測及基因轉殖等生技領域,該技術結合謝振傑研發的超導量子干涉元件系統,突破傳統檢測極限,也讓失智症能以抽血方式提早檢測、預防。

台師大提到,磁量生技楊謝樂總經理協助上述技術商品化,成功推動成果落地應用。該技術取得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TFDA)認證後,已於全台多家大型醫院開放自費檢測服務。此技術亦被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旗下楊森藥廠採用多年,作為失智症新藥開發中評估藥效的重要工具。目前更已進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認證的最後階段。

諾貝爾 失智症 台師大 抽血 克拉克 John Clarke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