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中國 經濟大崩盤!「台灣斷交國」的真實心聲
導覽目錄:
國際中心/林奇樺報導
中國近年不只在軍事與輿論上對台灣施壓,也積極在外交戰線上出手,對多個我國邦交國提出經濟誘因,企圖瓦解台灣的國際連結。有些國家選擇轉向北京後,卻在實際利益落差中感到挫折,宏都拉斯便是近期最典型的案例。
這個中美洲國家原本是台灣的重要邦交夥伴,但在2023年3月宣布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改與中國建交。當時宏都拉斯政府聲稱此舉能換取基礎建設與更大市場機會。不過,《Reporte Asia》最新分析指出,短短不到兩年,當地民生經濟就出現明顯下滑,尤其是以出口為主的「白蝦產業」首當其衝,成為今年11月總統大選中被拿出來檢視的關鍵政策爭點。
📌 台宏外交變化時間軸
2023/03 宏都拉斯宣布與台灣斷交,轉向中國建交2023~2024 白蝦出口暴跌67%,貿易與就業數據明顯下滑2024選戰階段 白蝦業成政治議題,民間與政界討論「是否重返台灣市場」2025/11(大選前) 總統候選人納斯拉亞提出「恢復與台灣邦交」主張若選後實現 可能成為北京外交策略中首例「逆轉建交」案例
宏都拉斯蝦業崩跌67% 與中國建交換來空倉庫
報導提到,宏都拉斯南部長年發展養蝦業,其中台灣曾是最大買家之一,吸收了近四成出口量。但斷交後情況急轉直下,白蝦出口量在兩年內從9,400公噸驟減到約3,000公噸,跌幅達67%。地方輿論形容,過去的繁忙養殖池如今幾近停擺,至少8,000名相關產業勞工流失工作,上萬家庭受到影響,當地更有「經濟被掏空」的說法流傳。
宏國當初期待轉向中國後能打開更廣大市場,但實際數據顯示落差懸殊——2024年對中國出口總額僅約1,100萬美元,與2022年對台灣出口的1.21億美元相比僅為零頭;反觀自中國進口卻已突破2億美元,造成本地業者面臨價格競爭壓力,貿易結構也出現失衡。
經濟層面的震盪之外,原本持續進行的人才交流也受到影響。報導指出,過去每年約有70名宏都拉斯文職與軍職人員來台留學,如今中國僅提供27個名額,缺口明顯。仍滯留在台灣的52名學生,被當地輿論視為「斷交前最後一批台灣派遣生」,也使「要不要恢復台灣模式」成為社會討論的一部分。
宏都拉斯大選 民調領先者表態:重新與台灣往來
在選戰進入倒數階段之際,自由黨候選人納斯拉亞(Salvador Nasralla)在民調中保持領先,他在多次公開行程中,把「恢復與台北的正式關係」列為核心政見。他強調,外交路線不是象徵性的表態,而是涉及出口復甦與國際能見度的實質策略。納斯拉亞也舉哥斯大黎加、巴拿馬、薩爾瓦多為例,指出這些國家與中國建交後未能獲得預期成果,宏都拉斯不應重蹈覆轍。
宏都拉斯成為「逆轉邦交第一例」?國際也在看
多家國際媒體分析,若宏都拉斯在大選後真的重啟與台灣的外交關係,將是北京自2016年以來「斷交行動」中的首個逆轉案例,對美國在中南美洲的布局也可能產生戰略效應。對台灣來說,這不僅是外交象徵,更可能代表另一種「重新打開國際空間」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