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居女癌首位!「三明治族群」憂倒下 醫:多做「1事」打造抗癌雙塔

記者簡浩正/台北報導

乳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根據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資料顯示,乳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女性癌症發生率首位。據悉,台灣乳癌病人的確診年齡比歐美提早10至20年,好發於40至50歲的中壯年族群。這群人往往同時肩負家庭經濟支柱與主要照護者的角色。醫師建議,藥物治療與家庭支持皆重要,病人若能有親友陪同治療和回診,不僅能幫助理解治療內容,也能穩定情緒,降低治療風險,打造抗癌「雙塔」。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2023年統計,台灣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為:乳癌、肺癌、大腸癌、甲狀腺癌、子宮體癌、肝癌、卵巢癌、皮膚癌、子宮頸癌、胃癌。 其中,乳癌為發生人數最多的女性癌症。

今年40歲的小雅(化名)罹患荷爾蒙陽性乳癌,經歷肝、肺、皮膚轉移,曾在診間哭著對醫師說,「我可能只剩半年,小孩才剛上國小,我不能走。」在化療1年後,醫療團隊建議她接受健保給付的新一代ADC治療,病情逐漸穩定,不僅重拾笑容回診,甚至還能與家人一同出國旅遊。

根據傳統乳癌分型,HER2強陽性病人約占總體乳癌的15%、三陰性約占10%,而荷爾蒙陽性病人則超過7成。馬偕醫院乳房中心主任張源清表示,三陰性和荷爾蒙陽性病人,約有40%-60%患者的癌細胞可偵測到少量HER2表現,推估總體乳癌患者中,超過一半屬於HER2弱陽性。

過去,HER2陽性乳癌患者可受惠於標靶治療, HER2陰性的患者,主要依靠荷爾蒙治療,化療等。隨著健保給付新一代抗體藥物複合體(ADC),不僅減輕患者經濟負擔,也為 HER2 弱陽性乳癌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可能。

張源清指出,ADC的作用機轉就像「精準導彈」,結合標靶與化療的特性,鎖定帶有HER2表現的癌細胞,再將化療藥物送入其中,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也減輕全身性的副作用。常見的可能副作用為噁心、嘔吐、白血球低下等,須依照醫囑接受治療,若有不適須及時告知醫療團隊,以確保安全性與治療效果。

奇美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郭雨萱說,多數中壯年的乳癌病人背負著「不能倒下」的壓力,即使身體不適,仍心繫著家庭。建議病人若能有親友陪同治療和回診,不僅能幫助理解治療內容,也能穩定情緒,降低治療風險。她強調,藥物治療與家庭支持皆重要,唯有醫療與陪伴雙管齊下,才能打造抗癌「雙塔」,幫助病人走得更久、更遠。

張源清呼籲,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乳癌治療新選擇不斷問世,但疾病存活率是與早期發現密不可分的,建議符合公費篩檢資格的女性應定期接受乳房檢查,「及早面對、接受、處理,是打贏這場仗的關鍵。」

乳癌 張源清 荷爾蒙 家人陪伴
延伸閱讀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