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獨子世紀大流亡!孫科1949年為何沒來台灣?3度反蔣終和解
新奇中心/程正邦報導
1973年9月13日,「國父」孫中山的獨子孫科在台北病逝,享壽83歲。他的一生充滿傳奇與爭議,不僅年紀輕輕就當上廣州市長,更是第一位曾任行政院、立法院、考試院三院院長的人。然而,這位顯赫人物在1949年國共內戰尾聲時,卻沒有選擇跟隨蔣介石來台灣,而是遠赴海外,開始長達16年的流亡歲月。他晚年潦倒才來台投靠蔣介石。這場世紀大流亡與回歸,不僅是他個人的抉擇,也是一部國民黨權力鬥爭與滄桑的近代史。
「天生國民黨員」的起點:三院院長與城市規劃先驅
孫科(字哲生)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要在中國歷史上留名。他擁有「國父哲嗣」的顯赫身份,自幼在夏威夷長大,並接受完整的西方教育。少年時代的他,即在伯父孫眉破產後,以半工半讀完成學業,並在17歲時加入同盟會,為革命刊物《自由新報》等撰文,自稱是「天生的國民黨員」。
學成歸國後,孫科先後三次出任廣州市長(1921-1926年),制定了《廣州市暫行條例》,劃定市區,首創「公安」與「公用」兩局,使廣州市政管理走向規範化、現代化,被譽為中國近代城市制度的開創者。他的一生擔任過國民政府三院院長,在民初政壇的地位無人能及。
然而,歷史學家高華曾評價孫科「以政治態度善變而著稱」。他在國民大革命期間,立場曾在左派和右派間搖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更是多次與蔣介石發生激烈衝突,讓他的政治生涯充滿了不確定性。
府院內鬥引爆衝突:孫科聯桂系「逼宮」蔣介石下野
孫科與蔣介石的恩怨情仇貫穿大半生。從1927年一度高喊「必須打倒蔣介石」,到後來共同合作,兩人的關係始終處於不穩定狀態。兩人三度爆發激烈衝突:
1. 憲政拉鋸: 1933年,孫科擔任立法院長期間,主導憲法起草,堅持內閣制,與堅持總統制的蔣介石展開激烈拉鋸,使憲法草案被改得面目全非。
2. 行政院長衝突: 1949年國民黨大勢已去,蔣介石任命孫科為行政院長,孫科主張與中共進行和談,而蔣介石則在幕後操控,試圖拖延。孫科不滿蔣介石的獨裁作風與權力干預,最終選擇與副總統李宗仁(桂系)結盟。
3. 合力逼退: 在軍事失利和黨內要求下,加上孫科內閣與李宗仁的雙重壓力,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務。
儘管成功「逼宮」,但孫科很快就在與李宗仁的權力鬥爭中失利,於1949年3月8日辭去行政院長職務,徹底離開政壇核心。
被列「戰犯」又遭排擠:從政壇核心到流亡海外16年
辭職後的孫科處境艱難。對內,他因「逼蔣」而得罪了蔣介石及其黃埔系人馬;對外,他則被中共列入了「43位國民黨戰犯」名單。面對兩岸皆無容身之地的窘境,他決定退出政治,轉赴香港。
在國民政府撤退台灣初期,因蔣介石對孫科的不信任和防範,孫科無法赴台,最終決定前往歐洲,並於1952年轉往美國,開始長達16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海外高官的困頓:從名流社交到「吃番薯」的清苦晚年
流亡美國期間,孫科先後與妻子陳淑英居住在長女孫穗英家中。這位曾是國民政府頂尖要員的人物,卻因不善斂財且無固定收入,生活陷入困境。
據多方資料記載,在最艱難的時期,孫科夫妻倆與子女一家共同生活,一切事務自己動手,由夫人陳淑英負責烹飪,孫科則負責打掃洗刷。曾因經濟拮据,一度只能靠「吃番薯」度日,過著與一般退休老人無異的清苦生活。
世紀和解:放下恩怨終來台 蔣介石親迎的政治和平
1965年,孫科已年逾75歲,長期的漂泊和清苦的生活使他動了回歸故土的心思。雖然當時人在美國的張學良夫人于鳳至,曾以自己與蔣介石的「國難家仇」勸誡孫科勿去台灣,但孫科最終仍決定回台。
此時的蔣介石已無須擔心孫科的政治威脅。孫科的回歸,反能穩定國民黨內部,更具政治象徵意義。1965年,孫科返抵台灣,受到蔣經國率領的代表團熱烈歡迎。蔣介石親自安排他出任考試院院長等閒職,孫科在蔣介石壽辰時則撰文讚揚其「繼承國父的遺志,完成不竟的事業」。
孫科在台灣度過最後八年,於1973年病逝於台北。蔣介石親自發布治喪令,並對其給予極高的評價:「革命元勳,器量恢宏,才識遠大...功在國家,聲馳環宇。」為兩人恩怨畫上和平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