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非洲豬瘟入侵台灣 食安專家張瑀庭:吃對豬肉比不吃豬肉更重要
資深記者鍾志鵬 / 台北報導
非洲豬瘟入侵台灣,引爆經濟損失可能高達2000億。曾經踢爆知名連鎖火鍋招牌冰淇淋豆腐疑似造假的知名美食食安專家張瑀庭表示:台灣出現非洲豬瘟,背後不只是經濟損失,更是信任與產業的生死交關。豬瘟不是人會得的病,卻能讓一個產業、甚至整個社會的良心發燒。考驗的不只是防疫制度,更是我們對「吃」這件事的態度。「吃對豬肉,比不吃豬肉更重要」。
非洲豬瘟入侵台灣 食安專家張瑀庭:這是一場產業與信任的考驗
知名美食家張瑀庭早在10多年前就出書《只吃好東西》探討健康食物的重要性。對於非洲豬瘟入侵台灣這件事,要為豬農說話,「吃對豬肉,比不吃豬肉更重要」。
人在日本的那天,聽到台灣傳出非洲豬瘟的消息,心裡一沉。台中梧棲那間養豬場,短短十天就有超過一百頭豬死亡。台灣好不容易守了二十年,才剛榮獲「三大豬病非疫國」的認證,那是農民和防疫人員共同守護的成果。如今疫情再起,是一場產業與信任的考驗。
張瑀庭:豬瘟不是人會得的病而是豬會死的病
豬瘟不會傳染給人,但對豬來說卻是致命的。一旦感染,死亡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如果這些豬沒有妥善處理,就可能流入加工食品中──香腸、火腿、貢丸、肉鬆。這也是為什麼政府對入境肉品查得那麼嚴,因為病毒不是天災,而是「人帶進來的」。嚴格,是為了保護餐桌與農民的心血,也守住讓人驕傲的標章——「台灣豬」。
張瑀庭:只吃好東西很重要。吃,更是一種選擇態度
前陣子我參加德國自然醫學之母聖賀德佳(Hildegard von Bingen)的溫和禁食營。她的飲食觀裡提到:「人應該少吃豬肉。」理由是豬的基因與人類部分相近,她認為「豬容易感染的病,人類也容易受影響」。也許這說法科學上仍有討論空間,但它提醒了我——「吃東西,其實是一種態度。」當我們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從哪裡來、誰養的,那份安心感,遠比味道更重要。
張瑀庭:吃對豬肉,比不吃豬肉更重要
我現在只吃有品牌、有紀錄的豬肉。那種豬農特別用心:豬舍乾淨、定期消毒、吃的是專業配方飼料,不是廚餘。每隻豬從出生到出貨都有健康檢查。那樣的豬肉,油花香氣乾淨、肉甜純粹。你會感受到那是被溫柔和善待的味道。
張瑀庭:一道最愛的安心料理,自己動手做
有時我想吃得簡單又健康,就會做一盤五花肉蔬菜豆腐蒸盤。
做法很家常:
1.在盤底鋪滿顏色繽紛的葉菜、根莖蔬菜,放上薄切五花肉與豆腐塊。
2.放進電鍋蒸熟——記得豬肉一定要全熟。
3.蒸好後淋上醬油+果醋+橄欖油,
4.再灑一點芝麻提香。
蔬菜吸收了豬油的香,豆腐中和油膩,果醋讓整盤菜變得清爽。那是動物與植物的完美平衡,也是我最喜歡的療癒味道。
張瑀庭:豬肉,有滿滿家的味道
豬肉富含優質蛋白質、維生素B群(尤其B1)、以及鐵、鋅、磷等礦物質,能修復身體、補氣力、維持神經與皮膚健康。它是最日常、也最溫暖的食材之一。張瑀庭說,這次豬瘟事件提醒大家,我們不是要害怕豬肉,而是要學會尊重豬肉。每一塊乾淨的肉,背後都有豬農的堅持與土地的養分。當我們願意多一分選擇與理解,吃飯這件小事,也能變成對土地最深的感謝。
美食加、食安專家張瑀庭老師《只吃好東西》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