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歲「護理系女神」突傳死訊!醫揭「6習慣」易害年輕人猝死
記者鄭玉如/台北報導
網紅謝侑芯曾任護理師,因外貌亮眼被封「護理系女神」,近日她在海外工作期間,因健康因素驟逝,得年31歲,消息曝光後,外界也驚訝於「為何這麼年輕就猝逝」。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提醒,年輕人猝逝原因有很多種,例如心臟猝死,若經常熬夜、過量攝取咖啡因、壓力過大、接觸電子煙或突發劇烈運動等,可能造成心律不整或心肌缺血,嚴重恐心臟驟停。
黃軒在 臉書粉專表示,研究指出,美國25至44歲年輕人的心臟猝死(SCD)相關死亡率,在過去20年逐漸上升。年輕人猝死原因可能與生活習慣有關,首先是「熬夜、咖啡因過量」,研究顯示,每天攝取超過400mg咖啡因(約4杯濃咖啡)會導致心律不整,嚴重者恐引發室性心律不整,尤其能量飲料中還含牛磺酸、糖分、興奮劑成分,若又熬夜、壓力大,心臟就像被「強行踩油門」。
第二是「接觸電子煙與菸草」,別以為電子煙比較安全,尼古丁會導致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同時誘發心律不整與心肌缺血,且吸電子煙者心律不整風險,比不吸者高出1.8倍。
再來是「高強度運動突發」,其為典型的「假性健康陷阱」,心臟在未訓練的狀態下被迫劇烈跳動,可能誘發心律不整或心肌缺血,甚至導致運動型心臟猝死。年輕族群(≤35歲)猝死的病因,包括肌病、心肌炎等,其中37%發生於運動中,特別是有潛在心肌炎、先天性心律疾病的患者。
第四「連續熬夜、壓力大」,長期睡眠不足會讓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導致血壓升、心率快、血管緊縮,每晚睡少於6小時者,心臟猝死風險增加1.7倍,尤其男性、肥胖、抽菸者的風險更高,而年輕人三大慢性疾病包括氣喘、癲癇和肥胖,都是心臟猝死風險族群。
第五「狂吃高脂高糖、少運動」,愛吃油炸物、甜點,容易使血脂升高、胰島素抗性惡化、內皮功能下降。長期下來,血管裡長出斑塊,一旦破裂就像在心臟引爆炸彈。研究發現,早期成人期(約18-25歲)BMI≥30kg/m² ,其心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心臟病、中風等)比未肥胖的年輕人,風險增加58%。
最後是「無症狀的病毒性心肌炎」,感冒沒好就運動,是年輕人最危險的習慣之一。研究發現,多數年輕心肌炎的病例,往往在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後不久,便進行激烈運動。這類病毒(如新冠、腺病毒、柯薩奇病毒)感染心肌炎,症狀常被誤認為「只是累」或「胸悶」,但在運動時可能突然心律不整、心跳停止。